將高考加分與行政權力剝離(2)
網友評論 條,點擊查看
存在弊。加分已經損害了教育公平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加分”肯定與公平相關。這種相關既可能表現為有益于教育公平,又可能表現為有損于教育公平。
然而具體實施的“加分”政策,究竟是有益于教育公平,還是有損于教育公平呢?當一項政策被公眾認為有益于公平,就不會產生爭議;目前之所以產生爭議,就在于公眾認為它有損于教育公平。
當高考加分者占“狀元榜”一半時,當得益于政策加分的考生家長有較大比重為政府官員、事業單位領導與富豪時,當僅有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人才能玩得起的“三模三電”(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車輛模型與無線電測向、無線電通信、電子制作)進入加分項目時,當加分的依據可以任意造假時,人們對加分政策損害教育公平的質疑就成為證據確鑿的了。
分析“加分”政策由改善公平的措施蛻變成為損害公平手段,不難發現,在加分政策實施過程中,失去約束的權力總在無孔不入地侵蝕公平原則。
比如,由于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的是一些原則性政策而非可操作的規范,加分的范圍和具體分值存在不嚴謹性,為權力入侵預留了空間,比如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的認定標準無法清晰,總和素質評價尚未形成有共識的基準和可操作的程序。
而且,與考試操作簡便,能夠抵擋權力、金錢、人情關系等因素的干擾相比,幾乎所有的加分政策都存在模糊空間;但僅僅依靠考試,又存在標準單一、不利于偏才怪才選拔、無法有效考核品行等缺陷,這又為加分政策繼續保留提供了空間。因此,徹底取消加分并不現實。
如果加分加到就連同屬教育部門管理的高校都不相信的程度上,還能指望公眾相信它的公平性嗎?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加分,是否取消加分政策;而在于能否阻止住伸進來操縱“加分”政策的黑手,能否將高考加分中正在發揮作用的特權轉化為公權。
這些特權和黑手,就是缺乏規范和約束的權力,阻止這類黑手和特權,要依靠規范而非簡單的行政命令。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