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萬物在傳遞中綿延不已,人類在傳遞中生生不息。技藝、經驗可以傳遞,思想、感情可以傳遞……
請以“傳遞”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標題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試題評析
相對于2006年那個富有比喻性和文學韻味的故事性的話題提示,2007年更直接簡練。話題也由“雕刻心中的天使”對自我內心世界真、善、美的思考和追尋,過渡到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可以說由“人與自我”走向一個更寬廣的“人與世界”的思考領域。
從審題方面來看,話題“傳遞”二字,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實實在在的物與物之間的傳遞,如接力棒的傳遞、信息的傳遞、話語的傳遞等;二是虛化的精神上的傳遞,如愛心的傳遞、堅韌精神的傳遞等。當然寫人自我精神世界的傳遞,寫人世間美好情操、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傳承,寫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這樣的立意會更深刻,容易寫出精彩的篇章。另外從反面也可以批評一些丑惡思想的傳遞,以及生活在某些環境的小孩會受到大人的思想傳遞,不過要注意把握寫作的度,不可言辭太偏激。
在具體的構思中,我們可以從自然、社會、家庭幾個方面來打開思維。放眼自然,落花對枝頭花的喃喃細語,傳遞“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使命和責任;燕子南飛,生生不息,代代延續,傳遞著對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放眼社會,公交車上的一個個讓座的身影,傳遞著愛的溫暖;校園里一聲聲響亮的問候,傳遞著學生的精神風貌、校園的教育文化。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則向孩子傳遞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時,我們可以穿越時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歷史,或是把歷史和現實交織起來寫,從一個發展的過程來看一種精神的傳遞。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身邊的時事,如“長征精神的傳遞”、對“國學”熱的思考等,一定要注意落筆在傳遞的過程上,揭示出傳遞的意義。
在寫作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化虛為實,巧借載體傳遞“精神”
不管是技藝、經驗,還是思想、感情,都是比較虛的,怎樣去傳遞呢?那需要找到載體,找到具體落腳點,化虛為實。首先我們可以采取在其前后加限定語的方法來具體化,如用“愛的傳遞”來寫一場愛的接力,用“傳遞文明的火炬”來寫奧運精神的發揚;也可以抓住和“話題”相關聯的一點進行擴展,如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來寫人間溫情傳遞的雙贏,拓展話題的意義內涵。只要話題落到“實處”,形象鮮明,傳遞的深刻內涵自然水落石出。
2.避輕就重,巧借細節豐實“內容”
不管是哪一類文體,都要避免空洞的敘說,無病呻吟的抒情和不關痛癢的議論,要多些細膩的富有情感的畫面,在具體的細節中豐實“內容”沉淀思想。
3.布局謀篇,巧借構思凸顯“文體”
在具體的構思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寫作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文體,并且在構思中一定要突出選定的文體特征。如果選一個記敘類的文體,我們一定要追求情節的生動曲折,人物形象的豐滿動人,綜合使用多種描寫手段;如果選一個議論類的文體,我們一定要論點鮮明準確,論證嚴謹富有邏輯,論據材料典型豐實;如果選一個散文類文體,最好能抓住一“神”挈領全文,句式靈活多樣,思考深刻睿智,讓文化氣息充盈自己的文字。當然也可以寫一些書信、寓言等應用文體,講究創新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應用文的特征,不要寫出“四不像”。
滿分佳作
薪盡火傳
廣東考生
曾經有個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對畫家說,當藤蔓上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時候,我便要離開這個世界。于是畫家畫了一片綠葉綁在藤蔓上。暴風雨過后,畫家去世了,病人卻堅強地活了下來。畫家,用他的畫筆向病人傳遞了求生的意志,也傳遞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謂的薪盡火傳,大概便是那么一回事,人的骨肉最終會化為塵土,但是人類偉大的精神卻可以三世乃至萬世地傳遞下去。這便是人類偉大之處的體現。傳遞,是生命最熱烈的燃燒。
有位革命者寫過一句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想這正是對精神傳遞最好的詮釋。為什么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會有那么多烈士們前仆后繼?那一串數不清的名字,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這是因為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傳遞著革命的精魂。我們的眼前似乎看到無數的靈魂在閃光。但其實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名字——民族精神:從我們的先輩的生命之薪傳遞下來的精神之火。
民族精神之火需要傳遞,奉獻精神之火亦需要傳遞,因為這是中華民族能夠千百年來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傳遞下去,便是我們對它的責任。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中,還有多少個叢飛?多少個焦裕祿?多少個任長霞?是他們傳遞著這個火把,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薪柴去留住這些星星之火,然后傳遞給我們以及子孫后代。
也許傳遞一個口信,傳遞一封郵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傳遞一種精神,尤其是人類文明中最為珍貴的精神,卻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薪柴。
薪盡了,火仍可以傳,仍不得不傳。傳遞是我們生存的印記,是我們的生命在世界上鐫刻的痕跡。而這些火,正是照亮我們個人甚至是整個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了它們,前路便將陷入黑暗。
傳遞,是生命流逝的足跡,更是生命流傳的證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名師點評】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樣卷,文筆流暢,層次清晰。
首先是文章的立意定位在精神的“薪盡火傳”,從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兩個層面進行拓展延伸,最后上升到生命及人類文明的高度。
其次是文章旁征博引,有《最后一片葉子》這樣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也有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叢飛、焦裕祿、任長霞等眾所周知的人物,事例豐富,論證充實有力。
不足之處是精神的概念范疇有點窄,僅僅限于民族和奉獻,并且缺少厚度。
育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