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輔導(25)
來源: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7-30 16:16:45
—、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
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渠道表現為:
1.歐洲貨幣市場我國利用外資,可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上商業銀行所提供的境外貨幣資金來完成,其借貸和兌換業務通常不受貨幣發行國金融當局的管制。
2.各國國內資金市場。西方各國的國內金融市場主要提供本國貨幣存款,通常資金的調度只限于本國境內,但也有些國家為扶植出口,以本國貨幣對本國出口商或外國進口商提供出口信貸資金。
3.政府資金。這主要是指各國政府從財政中撥出的一部分專門用于對外援助和貸款的資金。我國利用外資中的這一部分主要表現為“日元貸款”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提供的無息或低息貸款。
4.國際金融機構的資金。這主要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BRD及所屬國際開發協會和國際金融公司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20世紀的后10年間,我國一度曾成為世界銀行的最大貸款國。世界銀行的貸款資金對我國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跨國公司或外國私人企業資金。這類資金主要是指我國利用各項優惠措施吸引的國外直接投資。
6.吸收海外存款。主要是指我國國內金融機構及其駐外分支機構所吸收的外國企業和居民的資金。
二、我國利用外資的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對外資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特別是1980年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IBRD兩個國際金融機構席位的恢復,為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全方位的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此外,經濟的穩定增長,良好的償債信譽,安定的社會環境,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法律保障體系等,都為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創造了前提。
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科學、合理、有效地吸引、利用外資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將對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平穩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1.科學引資。我國利用外資的過程曾經經歷過“盲目引進、重復引進”的階段。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不足,以及一些官員熱衷出國考察、旅游,因此,造成外資利用過程中許多“重復引進項目”事例的發生。此外,在利用國外資本市場籌措資金時,各地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盲目地發行債券,忽視了籌資的風險。再到后來,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出于宣傳自身政績的需要,盲目引進低能、高耗、污染大的項目。所有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我們在利用外資時,要牢固樹立“科學引資”的思想,以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2.合理引資。在引資的過程中,應注意引資的質量,并不是對所有的資金“來者不拒”。對于那些污染環境、消耗大量能源、效率水平低下的外資項目應予以堅決抵制。對于利率預期上升、匯率變動趨于強勢的資金,應盡量予以回避。只有合理引資,才能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3.有效引資。盲目、重復、污染環境的外資項目都是外資引進工作低效的具體表現。如果外資引進不能高效進行,則引資工作將變得毫無意義,并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我國對外資的管理
盡管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很多,但大致可以歸結為吸引國外直接投資和對外借款兩種。這兩種方式的性質是不同的。吸收國外直接投資不存在債務償還的問題,不屬于我國的對外負債;而對外借款則需要還本付息,構成我國的對外負債。因此,對二者的管理應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