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商務專業知識市場失靈復習資料二
來源:發布時間:2010-11-09 15:43:04
二、 微觀經濟政策
1.壟斷與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1)通過稅收調節和價格管制限制壟斷的影響
由于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有可能獲得壟斷利潤,從而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支付較高得價格,使社會福利產生損失,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對壟斷廠商征稅從而使壟斷利潤消失。征稅可以使廠商的總成本增加,壟斷利潤減少或消失。這一部分的壟斷利潤作為政府的稅收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從而增加社會福利。
壟斷帶來的資源配置無效率表現為產品價格大于產品的邊際成本,即P>MC。價格管制是指政府對壟斷廠商生產的產品實行最高限價政策,限價的目的是削除因壟斷而造成的生產能力的閑置。根據完全競爭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條件P=MC,政府的最高限價應該等于邊際成本。如果政府的最高限價定在P=MC,壟斷廠商生產的產量將達到完全競爭市場的產量水平,資源將被充分利用,從而實現有效配置。
(2)實施反托拉斯法
在經濟史上,西方許多國家還通過嚴厲的經濟立法,如反托拉斯法限制壟斷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美國。從1980年到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法案反對壟斷,如謝爾曼法、克萊頓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羅賓遜-帕特曼法、惠特-李法和塞勒-凱弗維爾法等,這些統稱為反托拉斯法。美國的這些反托拉斯法規定,限制貿易的協議或共謀、壟斷或企圖壟斷市場、兼并、排他性規定、價格歧視、不正當的競爭或欺詐行為等都是非法的。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執行機構是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反對不正當的貿易行為,后者主要反對壟斷活動。
雖然西方國家在形式上存在反壟斷法,但對它們的執行并不十分嚴格。西方的企業合并浪潮屢次出現,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集中。
2.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無效率
如何糾正由于外部效應所造成的資源配置不當,微觀經濟學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1)實施稅收和津貼政策
政府可以通過對產生外部效應的企業實行稅收和津貼政策,從而使私人成本和利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利益相等,資源配置達到最優。
對造成負外部效應的企業,政府應該征稅,其數額應該等于該企業給社會其他成員造成的損失,從而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會成本。例如在生產污染情況下,政府向污染者收稅,其數額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費用。相反,對造成正外部效應的企業,政府則可以采取津貼的辦法,使得企業的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等。
(2)進行企業合并
把相互影響的企業合并,使原來企業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外部效應就消失了。合并后的單個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將原來的外部效應計算在自己的成本或收益中,從而重新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產量。由于此時不存在外部效應,故合并企業的成本與收益就等于社會的成本與收益,資源實現最優配置。
(3)規定財產所有權
這里所說的所有權不僅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所有權或物的所有權,還包括其他許多法定權利,例如按某種方式使用土地的權利、避免土地受污染的權利、對事故進行賠償的權利、按照契約行事的權利等。微觀經濟學認為,只要明確財產所有權,經濟行為者之間的交易行為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外部效應問題。
3.有關公共產品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