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綜合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8 BBCAA DCB
二、名詞解釋
1、貿易乘數為1/(dM/dY)它指的是在開放條件下,對外貿易的增長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長倍數。它研究一國對外貿易與國民收入、就業之間的互相影響,描述了在開放經濟體系內部促進經濟增長的動態過程。
它的政策含義為:一國出口收入應更多的購買國內產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較大部分用于進口,則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較小,反之較大。因此當需求傾向不變時,出口收入的增量應盡量少用于進口,這樣可以擴大出口對經濟的刺激作用。
2、壟斷競爭市場指的是具有如下特征的市場結構:,行業中有大量的買方和賣方。第二,廠商提供有差異但是彼此接近的替代品,或者說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不大,因而廠商對商品價格有一定的控制力;第三,廠商進入或者退出行業是自由的。就長期而言,壟斷經濟市場中的廠商利潤為零。
壟斷競爭企業長期均衡條件:
MR=LMC=SMC (E2)
AR=LAC=SAC (J)
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不僅可以調整生產規模,而且企業的進入和退出是比較容易的。這意味著壟斷競爭企業在長期均衡時只能獲得正常利潤。
3、自然率假說:自然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條件下達到均衡時所決定的就業率。由于這一就業率與經濟中的市場結構、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稱。使用自然就業率的概念,貨幣主義認為經濟處于自然率水平,也就是說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的水平,因而短期的有效需求政策,例如為了提高就業而制造通貨膨脹長期而言只會造成通貨膨脹,而不會影響到就業。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率假說。
4、綜合制所得稅是對納稅人個人的各種應稅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財產所得等)綜合征收。這種稅制多采用累進稅率,并以申報法征收。其優點是能夠量能課稅,公平稅負。但這種稅制需要納稅人納稅意識強、服從程度高,征收機關征管手段先進、工作效率高。
三、簡答題
1.實際利率是指貨幣購買力不變條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即為實際利率。這是債務人因使用資金而支付的真實成本。
名義利率是借款契約和有價證券上寫明的利息率,是包括了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機構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義利率。名義利率包括了物價變動的預期和貨幣增貶值的影響。
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關系如下:當一般物價水平不變時,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是等量的。在名義利率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波動會導致實際利率的反向變動。其關系表達式就是費雪方程,即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
2.什么是“特里芬難題”?
[解析] “特里芬難題”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1960 年提出,布雷頓體森林體系下,保證美元按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各國對美元信心和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是矛盾的。要滿足世界經濟增長之需要,國際儲備必須有相應增長,而這必須有儲備貨幣供應國--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各國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量越多,則對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將美元兌換成黃金。該難題最終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3.產品的同質性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
產品的異質性是指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通常有以下五種: ①國家間大宗產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貿易;②合作或技術因素的貿易,如銀行業走出去、引進來;③轉口貿易;④政府干預產生的價格扭曲,促進出口同種產品有利可圖;⑤季節性產品貿易。
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國際產品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基礎,這是體現在產品牌號、規格、服務等特點上的不同,需求因特點不同產生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它的主要種類有水平型異質產品內貿易、垂直型異質產品內貿易和技術差異異質產品內貿易。
4.[解析](1)完全基金制。是指完全用過去積累的繳款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險金的制度。
具體來說,就是工人在就業期限或壽命期內向社會保險計劃繳款,這些繳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該項基金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并生息,當一個工人退休后,每年領取的保險金主要來自于其中的利息收入。
(2)現收現付制。是指用當期的繳款提供保險金的制度,也就是常說的社會保障稅。
(3)部分基金制。是指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現收現付制部分特征的混合制度。指社會保障稅的一部分用來支付當期接受者的保險金,另一部分投資于政府管理的基金,該基金用來支付將來的保險金。
四、論述與計算題
1.已知某封閉經濟中:消費需求函數為C=1000+0.5Y,投資需求函數為I=2500-240r,
實際貨幣需求函數為:P=0.5Y-260r,貨幣供給M=1000,充分就業產出Y=4600。
求:
(1)IS曲線、LM曲線和總需求函數。
(2)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產出時的價格p和利率r。
(3)如果政府將貨幣供給M增加到1200,總產出Y和利率r的短期均衡值是多少?
長期均衡值是多少?
(4)根據以上結論,簡述長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及其政策含義。
[解析](1)S=-1000+0.5Y I=2500-240r
由I=S得到IS曲線 0.5Y + 240r = 3500
M/P=1000/P L= 0.5Y -260r
由M=L得到LM曲線 0.5Y -260r = 1000/P
聯立IS曲線和LM曲線求解方程組可得總需求函數為
Y= 3640 + 960/P
(2)將Y=4600代人總需求函數:4600= 3640 + 960/P
求得:P=1。
將Y=4600代人IS曲線可求得:r=5。
(3)根據1的相同方法可以求解得到短期均衡:Y=4792,r=4.6。
長期均衡值:總需求函數為Y= 3640 +1152/P,結合長期均衡特點可得到:
Y=4600,P=1.2,r=5。
(4)在長期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與垂直于數量軸的總供給曲線相交決定均衡價格和收入。長期經濟會自動調節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增加總需求只能提高價格總水平而不改變均衡產出水平,因而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無效。
2.試辨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不同含義,為什么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請闡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解析]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指更多的產出,它通常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來表示。
經濟發展:相對經濟增長而言,經濟發展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如經濟結構的變化、一個社會的平等化狀況、就業狀況、教育水平等。
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平均每個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平均每個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以貨幣表現的最終產品和勞務。
綠色GDP:指在GDP的基礎上減掉創造GDP所耗費的資源價值,然后再減掉創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是:
、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充分反映國民生產總值的分配情況。一個國家人均GDP或人均GNP高并不代表收入分配時候合理,如果只有少數人分配收益高而大多數人收入低,則國民的生活也不好。
第二、盡管一國的總產出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長率相當于或大于產出增長率,那么人口增長率就會成為阻礙發展的重要變量。
第三、由于官方高估匯率或統計資料不全,人均GDP或GNP缺乏國際可比性。
第四、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充分反映生產產品和勞務帶來的福利和副作用。
第五、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充分反映一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比如受教育程度、預期壽命和營養水平等不能由人均GDP或人均GNP來反映。
由于一方面沒有考慮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另一方面沒有考慮消耗的資源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因此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觀的重大進步,它強調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它的基本原則如下:
(1)持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觀念堅持人的發展與自然生態運動和諧發展,并最終服務于人的原則。這要求人類的自身繁衍、人類的經濟活動及社會活動總的物質消耗不能超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能破壞自己的生存條件。
(2)公平性原則。它強調既應維護當代人的公平發展,也應維護代際間的公平發展。既每一時代的社會發展,既應力求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能對子孫后代人的發展造成危害,并應為子孫后代人留下可能的發展空間。這一原則要求在發展過程中藥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本代人和后代人、階段性發展和持續性發展協調統一的關系。
(3)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在國際發展事務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具有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世界各國應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協調發展的思想。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統考將于5月19日舉行,我們將于考后發布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真題及答案解析。以下為2018年同等學力申碩各科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