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以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區教育、社區衛生、社區就業、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等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城市社區建設,這種做法是( )。 A.調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B.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C.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D.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2.實現政府職能轉變以后,我國政府在職能方式上,堅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結合,但以( )為主。 A.法律手段 B.經濟手段 C.行政手段 D.B和C 3.行政機構設置和改革的重要依據是( )。 A.行政計劃 B.行政領導 C.行政效率 D.行政職能 4.行政職能的界定和行政組織體系的設置與改革的關系是( )。 A.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組織體系的設計以科學界定職能為前提 B.前者應以后者為依據,即根據組織設置安排職能 C.二者在邏輯上沒有先后 D.二者互相獨立,沒有必然聯系 6.實現政府職能轉變,首先應當理順的關系是( )。 A.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黨與政府的關系 C.政府內部各部門的關系 D.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7.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不屬于實質性的關系的是( )。 A.權利配置關系 B.利益關系 C.法律關系 D.上下級關系 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政府職能重心轉變的目標,具體是指( )。 A.由政治職能轉變為經濟職能 B.由經濟職能轉變為政治職能 C.由階級職能轉變為經濟職能 D.由經濟職能轉變為階級職能 9.第一次明確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號召全國人民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是( )。 A.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B.黨的十三大 C.黨的十四大 D.黨的十五大 10.下列不屬于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方式的有( )。 A.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為主 B.由間接管理為主轉變為直接管理為主 C.由微觀管理為主轉變為宏觀管理為主 D.由重視計劃、排斥市場轉變為計劃和市場相結合 11.實現行政職能轉變的關鍵環節是( )。 A.分清職能,理順關系,明確不同管理主體之間的職責權限 B.理順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 C.理順政企關系,權力下放,政企分開 D.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不過分干預經濟運行 12.控制職能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可分為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和( )。 A.臨時控制 B.現場控制 C.總結控制 D.突發控制 13.行政管理過程的首要職能是( )。 A.組織職能 B.協調職能 C.控制職能 D.決策職能 二、名詞解釋 1.控制職能 2.政府能力 三、簡述題 1.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 2.從職能關系轉變的角度,簡述如何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 四、論述題 1.論述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試論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 五、案例分析題 1. 據報道,某市1999年根據上級要求,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經過仔細討論研究,多方征求意見,并借鑒兄弟城市的經驗,市政府出臺了機構改革方案:把原有的8個主管經濟的局降半格,劃歸經貿局管理;把機關事務管理局降半格,劃歸市政府辦公廳管理;把計劃委員會、政策研究室、體制改革委員會合并,成立計劃發展局;把5個行政機關變為事業單位。這樣,就把原有的42個二級單位減少到26個。同時還規定,所有50歲以上的公務員都必須辦理“內退”手續,提前離開工作崗位,并鼓勵公務員脫產參加黨校的培訓學習。這樣,公務員減少了1/3。當地新聞媒體對這次機構改革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改革力度之大、動作之迅速都是過去從未出現的。 試根據行政職能的原理,分析該市的機構改革。 2.新中國成立以來,為適應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我國曾以經濟管理部門為重點,對政府機構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和改革。第一次是從1958年下放企業開始到1959年底,較大幅度地精簡了機構,國務院從81個部門減為60個部門。但1960年進入調整時期后,機構又開始膨脹,到1965年恢復到79個部門。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工作處于癱瘓狀態,國務院減到32個部門,給政府管理尤其是經濟建設造成極大危害。“文化大革命”后,各項工作恢復正常,機構逐步增加,1981年國務院達到100個部門,這是政府機構一次較大的膨脹。第三次是1982年的機構改革,國務院精簡到63個部門,而后又出現機構增長的趨勢,到1986年底達到?2個部門。上述三次機構改革,是三減三增、循環往復的過程。 運用行政職能理論來分析該案例,說明我國機構改革存在三減三增、循環往復的情況的原因。 育路在職研究生
更多信息請訪問:育路在職研究生頻道
希望與其他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在職研究生考試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