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最近,我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大問題——愛跟孩子講道理,甚至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
如今我發現,之前所謂的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孩子小,還能懵懵懂懂地陪你玩玩,你講了一堆,他們開心地點頭答應。你覺得他們真的明白了嗎?
當孩子到了3歲多,第一次跟你說“閉嘴,爸爸你話太多了”“你們太吵了!”“我不想再聽了”,這個時候,孩子就不會跟你玩了。你如果真的想講道理,對著墻講吧。
怎么辦?
必須改,做父母就是要邊改邊學習的。
最近讀盧梭的《愛彌兒》,里面又反復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盧梭認為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講道理被列在第一位。
實在是讓人茅塞頓開。
1
父母的說教教育大致是無用的
跟孩子講道理看上去是很有用的教育,其實是父母的一種以為是。
知乎上有一個觀點說很多教師的孩子成年后成為精英的比例不高,甚至很低。這個沒有實際的研究證明,我們只能通過自己身邊的一些例子去看看。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當老師的父母容易將家庭當做課堂,沒有進行身份轉化。分析的似乎有幾分道理。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教師在學校里傳道授業,跟孩子們講人生和社會的大道理。因為是老師講,學生聽,孩子當然能夠接納。
但是在家里,天天對著孩子講道理,起到的作用反而不大。
同理,很多成功人士養育的孩子也不盡人意,以為自己跟孩子講很多道理就是教育的家長太多了。
特別是很多的父親,平時是沒有陪孩子的,到了孩子犯了錯,馬上就站出來兇孩子或者講一通道理。這種父親的教育作用是最差的,也是最讓孩子無法接受的。
在《變形記》的節目里,當無數頭痛的老爹對犯錯的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后,那些城里少爺說的最多的話就是:現在知道管我了,當初你去哪了?怎么不管?你自己就做的對嗎?
很多老爹就低下頭了,說自己的確做的不夠。很多的問題孩子就是因為問題家庭和問題父母產生的。
要知道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不是說通過講道理就能讓孩子明白道理。
真正的教育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是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
我們跟孩子講道理。那是單方面的輸送信息,但是孩子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考慮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問題不一樣。
于是有多少的父母感嘆:我這孩子沒救了,不講道理。
就有多少孩子心里痛苦:我該怎么辦?我爸媽根本不懂我,就知道說教。
孩子的不可愛是對愛的召喚
很多時候,孩子鬧情緒,發脾氣,完全是因為希望喚起父母的注意。
有一次,我在電腦前工作,兒子從門外悄悄跑進來,我沒有理他。
很多時候我都會故意表演地夸張,被他嚇到;蛘呓袉舅^來,坐我懷里玩一會。
但是這次實在太忙,沒有理他。
小家伙跑到我背后捅我,我也裝作沒發現,還是埋頭干活。
沒想到過了一會他就發脾氣了。
我當時也火了,于是把他叫過來說:
“你知道爸爸很忙吧,為什么還要鬧,不是跟你說過嗎,別人做事的時候不要去打擾。”我又把那些道理搬了出來。
孩子在我懷里擦著眼淚點了點頭。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跟媽媽說,“今天爸爸不理我,我生氣了。其實我就是想跟他玩,不想讓他發火的。”我聽到后心里不是滋味。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非常的簡單,可我們就是喜歡將一堆道理丟過去。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笑,孩子會覺得快樂,覺得自己是可愛的;父母發脾氣,他們會認為自己是讓人討厭的;父母沉下臉來,孩子會擔憂自己是不是哪里又不對了;甚至父母吵架,孩子都以為是自己的原因。
為什么會這樣?
皮亞杰的“兒童自我中心論”給了一個答案。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他們的世界很簡單,一切與自己有關,那些屬于他的小玩意,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與他有關。
也正是這種思維的不同,跟孩子講的那些道理,基本是不通的。
皮亞杰認為“兒童是這樣完全沒有經驗,以致他對他自己的沒有經驗也不能完全知道,而且即使當他以一種為別人不理解的方式自言自語時,他也認為他和整個社會集體已經會合在一起了。”
孩子這樣的邏輯很迷人,也很讓人心疼。而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要,并且明確告訴孩子:
我愛你。
你是可愛的。
你值得被疼愛。
特別是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急急忙忙地去下結論數落他,更不要劈頭蓋腦的責罵之后貼標簽,也不要給孩子灌輸一大堆的道理。
只有當孩子確定了自己是被愛著的,確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才能夠有心理能量去邁向更大的世界,面對一切挫折和挑戰。才能去通自己的實踐活動,明白那些真正的道理。
3
跟孩子講道理,遠遠不如“言傳身教”
在《游戲力》這一書里,科恩博士提到了一個故事:
兩個孩子輪流玩一個東西,哥哥總是在弟弟玩的時候去搶。
這時候不是說:“你該遵守規則。”
也不是說:“你再等一等。”
更不要說:“趕緊讓給你的弟弟玩。”
而是蹲下身,輕輕拍著哥哥的肩膀說:
“等待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讓我來幫你一起等吧”。
一個“幫”字給孩子的體會是多么的好,可以瞬間安靜下來等待。
很多時候,我們跟孩子講一萬個道理說“哥哥要讓著弟弟”,不如給他一個溫暖的抱抱,一份真正的陪伴,一點支持和耐心。
很多父母生二胎后,跟老大講道理“爸爸媽媽愛小弟弟(妹妹),但是我們也愛你的”,天天跟孩子說這句話,但是實際上全家人的眼光都聚焦在新出生的孩子身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照顧新生命的身上。
說再多,老大感受到的還是被忽視,內心依舊焦慮。
與其講道理,不如好好的擁他入懷,還是每天給他足夠的陪伴,照舊給孩子講故事,一起玩耍,盡量減少對大寶的影響。父母當然會更辛苦?墒菫榱撕⒆,一定要讓老大得到更多的愛,這樣他(她)們才能好的感受愛,更好地去愛自己的手足。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如果能給予及時的幫助,父母的一個善舉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遠比“助人為樂“這個大道理強。
很多時候,我們給家里的老人做一頓飯菜或者倒一杯茶水,捶捶背。這樣的小行動,遠比“孝敬父母”這個大道理強。
為人父母,就是通過這點點滴滴影響孩子。通過這些實際的行為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知道該怎么做,然后孩子去潛移默化地模仿著做。嘗到其中的苦與樂之后,自己收獲的這些東西,就是一生受用的道理。
4
真要講道理,那換個方法試試
當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必須糾正。那該如何?未必就這樣放縱不管,任其發展。
肯定不行,這是溺愛,是放任。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就需要一些小技巧來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
這些方法遠比講道理有用。
跟大家分享一點:繪本是個好幫手。
盧梭說“你既然不能防止一個孩子在外邊學別人的樣子,那就必須集中精力把那些樣子按適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
我覺得繪本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因為繪本構造的人物形象,就是適合孩子的形象的,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
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按時睡覺,老是做危險動作,或者打擾別人……這些行為的確需要糾正,可如果講道理沒效果,那家長就可以借助繪本。
可以用繪本故事來讓孩子看到犯錯后會產生的可怕性。比如不刷牙,讓他們去看看《沒牙的老虎》、《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比如喜歡發脾氣,那就去看看《生氣的亞瑟》是如何將宇宙給弄爆炸的,看看《再見,壞脾氣》。
比如孩子喜歡吃零食或者只吃肉食,不吃蔬菜?梢钥纯础逗灭I的毛毛蟲》,看看那個星期六為什么毛毛蟲會肚子疼。也可以看看《肚子里有個火車站》,讓孩子知道肚子里的小精靈不喜歡你挑食,更不喜歡你狼吞虎咽亂吃東西。
通過角色扮演,一問一答,用繪本講故事,讓孩子跟著故事的主人公去親身體驗,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該怎么做。
所以,盡快讓孩子愛上閱讀,對學齡前孩子養成好習慣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說既讓孩子增加了一個好伙伴——繪本,也讓父母多一個好幫手。
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增強學習功底,開拓視野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大孩子來說,幫助他們的思想不斷深化的方法之一就是閱讀,另一個是實踐。在讀書期間,前一個的作用更大。
所以,盡快讓圖書來幫你講清那些道理,遠比做一個嘮叨的父母強。
在講道理前,先問問父母自己是不是做到了。
在講道理前,想想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在講道理前,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管住我們的嘴,盡量用行動。
當我們那些空洞的道理像泡泡一樣從嘴巴里吹出來的時候,就注定不會有用。因為就算那個泡泡再美麗,也終究一捅就破。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