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編者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的消極不自信、焦躁愛放棄等問題,都會讓我們不禁念叨這孩子是怎么回事,然而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是,孩子身上的許多問題,一般都與家長的生活方式、教養方式和情緒調節有關。北師大邊玉芳教授的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孩子在長大學習,家長同時也要學習和成長。
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類——權威型、放縱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從孩子的生活滿意度、自尊水平和抑郁狀況這三個指標來看,在權威型教養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水平都比較高,抑郁狀況較少。
還有一個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組:正常組、生活條件差組(處境不良,吃飯、營養都跟不上)、被父母忽視組、被父母打罵組。結果發現,后三個組的孩子大腦中杏仁核和海馬的體積明顯變小,說明孩子早期的生活經歷會對大腦產生永久的影響,這種對腦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很多家長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作為育兒的起點,卻不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不明白父母的言行、教養方式、調節情緒的能力、婚姻質量等,都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別讓孩子感到“愛是有條件的”
很多家長都認可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但他們的一些做法卻讓孩子感覺到愛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考試考第一名就有獎品,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喜歡,再不去寫作業媽媽就不愛你了……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愛的饑渴癥,擔心父母會隨時收回對他們的愛。孩子會從父母的言行表情判斷父母的愛是不是有條件的。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可以批評,也可以處罰,但一定要明確地表達,“我批評的是你的不良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一定不要把孩子行為的錯誤擴大和延伸到整個人。懲罰完畢一定要和孩子說明為什么要懲罰他,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說:“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但要批評你今天的行為。”這一點尤其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本能地知道你的愛是不是由衷的。孩子如何解讀父母的愛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論任何時候他都是被愛的,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當然,無條件地愛孩子不是溺愛。愛孩子,就是明確地告訴成長中的他/她,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是不對的,幫助他/她更好地社會化。
孩子不是家長的“成績單”
什么叫溺愛?溺愛會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在家庭中,包辦代替、過分注意、輕易滿足、剝奪獨立、害怕哭鬧、當面袒護都是溺愛,孩子到了學校就會表現為不服從管理、不遵守規則、不喜歡被約束、與同學相處時多爭吵、不愿意分享、受挫折時難以接受……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還會影響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合作。
有些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和學校不一致,不僅造成學校的困惑,也會對孩子造成困惑。比如學校要減負,但家長說作業太少不行,擅自給孩子增加家庭作業;學校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長說不行,“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學校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家長會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如別人”……這些做法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很多家庭教育誤區,都源于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績單。中國的父母會有“孩子是我的”、“我是你爸你媽,你必須聽我的”、“將來你就會明白我是對你好”等種種說法,說明我們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遞給孩子
一方面,對于正常人來說,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情緒比沒有情緒要健康得多,要允許各種情緒存在,主流的情緒應該是愉快、樂觀的。
但另一方面,情緒是會感染和傳遞的,壞情緒傳遞得比好情緒快,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焦慮成高度正相關。一個美國的家庭研究證明,如果父親或母親有焦慮癥,孩子患焦慮癥的風險是正常孩子的7倍。所以,父母表達情緒要有藝術性,比如發脾氣前暫時離開孩子一分鐘,要讓孩子明白你不高興的緣由,不要無緣無故遷怒于孩子。
當孩子進入叛逆期時,父母尤其要學會控制情緒。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學上稱之為“危險期”“狂風暴雨期”。其實,恰當的叛逆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怎樣能讓叛逆既有好的開始,又有好的結束?父母作為孩子最直接的觀察和學習對象,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每天都和父母在一起,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只是課堂上的直接學習,也包括觀察式學習和模仿式學習。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所以無論是從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節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