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不準爬山,不準游泳;不準玩單杠,不準吃零食;不準獨自回家,不準一人乘車……如今對中小學生而言,各種“禁令”似乎越來越多。然而透過形形色色的“禁令”不難發現,中小學生安全,已然成為一個時常撩動全社會神經的敏感問題。
中小學生安全究竟如何保證?安全教育怎樣才能入腦入心?
安全隱患在哪里
2013年9月,家住青海省西寧市的王蕓好不容易盼到了女兒上小學,原本以為可以“透口氣”了。沒想到孩子入學剛剛兩天,煩惱接踵而至。
“我們家離學校走路也就不到半小時,原先想讓孩子和小朋友們結伴上學。"實地考察"后才發現校門口沒有斑馬線不說,車輛也很少避讓行人。沒辦法,只好天天接送。”王蕓無奈地說。
王蕓的困惑并非個案,今年3月初,記者曾隨機采訪近百名中小學生的家長,當被問及新學期的希望,竟有超過三分之一表示“希望孩子別出事”。
作為一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園丁”,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校長徐維賓認為,近年來中小學生面對的安全隱患呈增多趨勢,首先是日益擁擠的交通,還包括食品、藥品、玩具、體育器械等的安全,以及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
眼下對不少中小學生而言,原本再正常不過的郊游等活動也越來越少,個別地方的教育部門甚至直接發出通知,禁止學校組織大規模戶外活動。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各地中小學“雷人校規”頻出,“雷人校規”背后,是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的無奈。采訪中多所中小學負責人向記者“吐槽”,由于擔心被追責,在學生管理中往往只能采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
孩子何以成“瓷娃娃”
“現在對孩子的保護越來越多,可孩子怎么總出事?”采訪中,許多家長都有同樣的困惑。
對此青海民族大學教授李子華認為,近年來中小學生安全事故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獨生子女特別是“獨二代”比例增加,使得孩子們接受家庭的呵護越來越多,許多本應自己動手的事多由家長“包辦”,相關能力自然得不到鍛煉。
“包括安全防范能力在內的許多必備能力,在"90后""00后"孩子們身上普遍存在缺失。”李子華說。
據記者觀察,在西寧市多家中小學門口,盡管有紅綠燈和斑馬線,不少孩子依舊從飛馳的汽車間穿行而過。
“說實在的,現在個別孩子自身安全意識、文明意識也有待提高。這需要學校教育,更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和社會潛移默化。”徐維賓說。
李子華還認為,目前的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化”傾向,甚至停留在說教層面,無法真正對孩子產生觸動。“現在安全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照本宣科,再加上有限的視頻放映或是現場演示,讓孩子們看的多做的少,這樣教育,顯然不容易被孩子接受。”
對此中小學也有苦衷,西寧市古城臺小學校黨支部書記王淑珍告訴記者,目前該校的緊急疏散演練已增加到每月一次,但由于學生每天在校時間只有六個半小時,因此安全教育大多只能利用少先隊活動等時間。此外由于場地、設施所限,一些項目無法實地演練。
加強安全教育刻不容緩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知識教育至上的局面使安全教育一直處于“概念化”狀態,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武啟云認為,改變上述局面,教育部門須將安全教育作為學校考評的重要指標,甚至可以考慮對長期忽視安全教育的學校實行“一票否決”。
在武啟云看來,安全教育應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并通過制度確定下來。“這將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材編纂、人員培訓、設施購置等,但從長遠看,這種投入絕對值得。”
“安全教育必須考慮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和習慣,才能事半功倍。”李子華告訴記者,針對安全教育場地、設施缺乏的現狀,可以考慮在城市郊區建設中小學安全教育基地,讓孩子們身臨其境進行演練。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