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1)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述浙江桐鄉烏鎮“香市”今昔的變化,即小見大,寫出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凋敝及其對市鎮的影響,反映了舊中國由封建經濟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轉變,并沒有給農村帶來發展和繁榮。 二、文章的寫作手法 作品主要采用今昔對比的寫作方法。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追憶往昔香市的熱鬧場面,第二部分描述重興香市的冷落情景。通過今與昔、冷落與熱鬧的對比來表現主旨。 文章寫往昔香市熱鬧情景采用場面描寫方法:先總寫一句,然后依次寫廟前、廟內和聲音,層次十分清楚。寫重興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襯手法:重興香市中的武術班,技藝比往昔香市的雜耍高明得多,票價也極低,但看的人很少,這就更加鮮明地反襯出重興香市的冷落。 文章開頭說往昔香市的主角是農民,結尾說重興香市是由鎮上的小商人發起,農民差不多沒有來,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轉移,充分反映了當時農村經濟的凋敝及其對市鎮的影響,從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2)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篇散文抒寫了作者見到故居時的復雜心情和聯翩思緒。 故居照壁上的“長宜子孫”四個字,引發了作者對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輩們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禮教的“平坦而舒適”的道路,實際上是一條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沖破舊家庭、舊禮教,到“廣大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條光明之路。這里所表現的作者對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的徹底否定,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對姐姐悲劇的回憶,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禮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惡。 二、三種燈光的象征意蘊 文中寫到的三種燈光,都包含著深邃的象征意蘊:故居大門內亮起的昏暗燈光,是舊家庭、舊禮教走向沒落、崩潰的象征;愛爾克的燈光,象征著舊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的破滅;“我的心靈的燈”,則是作者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燈光”不僅使文章充滿了詩意,而且是統貫全文的線索。三種燈光的依次閃現,體現著作者的思緒和感情的逐層推進,標志著文章思想內容的不斷深化:由看到舊家庭、舊禮教的敗落,到揭露和抨擊它的罪惡,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這正是全文的內容發展脈絡。 文章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思緒翻滾,情感濃烈,充滿動人力量。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3)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觀冷靜的筆墨,敘述了自己與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誼,通過這種交往,展現了傅雷獨特的個性,深情地贊頌了像傅雷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堅持真理、剛直不屈的優秀品格。 二、有關“怒” 本文作者回憶與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體原因與過程,而是突出寫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是作者與傅雷關于翻譯方法和黃賓虹畫的爭論,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經躍然紙上。寫這兩次傅雷之“怒”,都是為第三次“怒”作鋪墊。在文革中間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這“最后一’怒’”導致輕生,卻是傅雷剛直性格的臻于極致的表現,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寫兩個人的交往,通過三次發怒。 三、敘后評議的內涵 文章前面敘述兩人的交往,文章的最后兩段,是作者因傅雷之死引發的關于“剛者”的議論,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個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儒家之剛者,是極為難得的剛直品德。作者寫作此文不僅是懷念自己與傅雷的友誼,更是為了對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這種精神“永遠彌漫于知識分子中間”。這才是對傅雷最好的紀念。 四、文章的記敘順序 文章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記敘的。作者選取自己與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斷,依次寫來,顯得層次井然。在回憶傅雷時,又突出了他的個性,將傅雷的性格寫得鮮明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樸實無華,但飽含深情,有時還顯出機趣和幽默。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4)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充滿抒情色彩的寫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飛機強度的專家,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奮發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此文發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贊美了小弟的無私奉獻精神,表達出對小弟早逝的深沉悲痛。 二、寫作手法及細節描寫 作者將抒情與敘事、寫人相結合,用真摯纏綿、哀婉動人的筆觸,通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細致描述,使讀者了解了小弟的為人,了解了這位“好黨員”、“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將來“的優秀事跡,從而痛感他的早逝確是壯志未酬,千古遺恨,于國于家,都是一大損失。文中有傳神的細節描寫,如寫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凍瘡,敢用冷水洗臉,寥寥幾筆就顯現出他活潑、可愛而憨實的性格;也有出色的概述和議論,如父親為小弟寫的挽聯,既表現出老人的深明大義,又是對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總結。作者還寫了小弟周圍同志對他逝世的悲哀與懷念,抄錄了他們贊揚小弟的信,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文章結構 文章構思別致,結構新穎。以“哭”為線索,圍繞著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現實與回憶、家庭與社會、情與理交融一體,分成塊狀,交錯展現:文章開頭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隨即跳到對小弟幼年、童年的回憶,接著寫小弟病重和治病的艱難,然后又轉寫小弟的工作經歷,隨后再回過來訴說小弟逝世時的悲哀情景,接下去又續寫小弟忘我工作、積勞成疾、壯志未酬……這種將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壘積的敘寫方法,使文章內容層出層新,結構錯落有致,避免了單調刻板。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5) 一、文章梗概 這篇游記重在闡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從政精神作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充滿現代人文理念。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第二部分寫都江堰水流的壯觀;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作者對都江堰水流的描繪,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后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又飽含著“壯麗的馴順”深刻寓意,發人深思。 與單純的游記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寫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現代,對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并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 二、寫作手法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作者在評價都江堰時,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在第三節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語言洗練,容量大,含義深,耐人尋味。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6) 一、文章梗概 文章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寫地壇,圍繞著地壇寫自己和地壇的不解之緣。第二個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愛。母親對自己的愛。寫母親對自己那種毫不張揚、意志堅韌的愛。自己對母親的無限思念。第三部分是用種種事物類比四季,象征作者對自己經歷酸甜苦辣多變命運的感受。 二、本文中心 全文滲透著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環境和寧靜觀察、反復思索中,方能領略到的對自然、母愛、人生的深切體驗,表現出一種在苦痛與焦灼中掙扎、奮發的堅韌性格和意志。要求我們應該理解作者用三種方式來展現母愛:一是無聲的行動描寫。二是借“我”之口進行直接心理描寫。三是側面烘托。(重點 可出選擇或者問答題) 三、象征手法 作品運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筆地壇,卻潑墨母愛,似不相干,其實對“我”來說,地壇和母親都是撫平創傷、煥發新生的源泉,這在整體上就是一種象征性類比。2.敘述地壇的“歷盡滄桑”、“荒蕪但并不衰敗”,讓人聯想到“我”艱難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強不屈的精神;3.描繪古園中那“誰也不能改變”的落日光輝、雨燕高歌、孩童腳印、蒼勁古柏、夏雨秋風,則是“我”倔強“心魂”的象征性顯現。4.對四季相應的多種事物的排比鋪陳,則更是各種體驗、多種心境、復雜人生、滄桑命運的多重類比和象征。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27) 一、文章中心思想 梭羅隱居瓦爾登湖,是尋求一種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一種更貼近大自然的生活。用梭羅自己的話來說,幽居森林之中,是因為“只想去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學會生活必定會傳授于我的東西”。于是,他回歸自然,回歸森林,回歸原始的質樸生活。 本文寫森林中的一場螞蟻大戰,觀察細致,描寫生動,聯想豐富,議論精彩。梭羅保持著一顆童心,像兒童一樣興致勃勃、饒有趣味地觀看螞蟻纏斗。同時,梭羅又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由螞蟻大戰聯想到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覺得它們與人類并無兩樣”的結論。仔細品味,梭羅的螞蟻大戰描寫中,處處“微言”著社會和人生的大義。 二、寫作手法 在寫作特點上,首先,這里運用了場面描寫方法。在場面描寫中,作者又采取了以點帶面的手法,著重描寫紅黑三個“武士”的生死鏖戰,從而讓人透過典型細部而通覽全局,這是處理復雜場面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螞蟻大戰的描寫中,作者不時插入關于人類戰爭的歷史事件,這就構成了螞蟻大戰與人類戰爭的類比,從而使螞蟻大戰成為人類戰爭的象征,凸現了文章的社會人生大義。同時,作者用寫人的口吻來寫螞蟻,賦予螞蟻以人的行為、舉止、神態和心理,從而使螞蟻的形象十分鮮活生動。 28、《蒹葭》 □ 文章中心思想 《蒹葭》是一篇意境優美、情意深長的戀歌,歷來備受贊賞。詩分三章,每章首兩句借景起興。蒹葭茂密,霜露高潔,烘托出癡情者摯熱的追求和純潔的感情。三、四句點明主題: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尋“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尋的兩種境況:逆流追尋,茫茫秋水,縱橫間隔,山高水復,“道阻且長”;順流追尋,癡情恍惚,若有若無,幻象迷離,“宛在水中央”。兩者的結果都是可望難即,“伊人”不可得。全詩流溢著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向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意境朦朧、含蘊不盡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這是一曲懷念情人的戀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詩中“伊人”飄忽不定,幻象叢生,給人以撲朔迷離、悠渺難測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指隱居的賢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視作一種象征,那么這首詩就涵容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這樣,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望等心靈的失落,也都可能從《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應。 □ 表現形式 本詩采用的重章疊句形式,不僅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之美,而且有層層遞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蒼蒼”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蒼一片,十分茂密,但聲情卻愈轉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為霜”到“未晞”、“未已”,體現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時間的漫長與追求者的執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體現了空間的轉移,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雖然只是換了幾個字,但其間微妙的變化和幽深的意蘊卻十分耐人尋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這首詩“最得風人深致”。“風人深致”,從藝術上說,指婉曲的風格;從思想上說,指境界深遠,意在言外。 29、《湘夫人》 □ 文章中心思想 湘君、湘夫人是傳說中湘水的一對神仙眷侶。《湘夫人》是寫湘君相約湘夫人但最終未能見面的情景,表達了對湘夫人刻骨銘心的思念深情。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娛神、送神四個基本步驟,大致可分為四節:第一節寫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飄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約未遇,心中充滿憂傷。第二節描述湘君對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復追尋,表現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第三節鋪敘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顯示出對理想愛情生活的無比向往。第四節寫湘夫人終究沒有來,湘君十分遺憾地將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對湘夫人的思念。屈原在對祭祀樂歌的改寫中,突出了神戀的真摯情誼,顯然滲透進自己對遭受排擠、打擊、流放的憂傷情緒和對社會理想、完美人格的堅執追求精神,而這也正是作品的思想意義所在。 □ 抒情方法 這首詩運用多種抒情方法,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內在情感。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過描述舉止神態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如“登白兮騁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過描寫周圍秋色來渲染濃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有因情造景,通過描寫事理顛倒的假想景象來表現人物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如“鳥何萃兮中”、“罾何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寫,則是通過大肆鋪陳的手法,來張揚湘君心中的美好愛情理想。 30、《陌上桑》 □ 文章中心思想 這首民歌將民間流行的“贊美女”、“桑林戲”、“夸女婿”三類故事融為一體,以幽默詼諧的風格和喜劇性藝術手法,刻畫了一個既美麗、又堅貞、又聰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間風情,同時也反映出漢代貴族官僚仗勢調戲民女的社會現實。 詩分三段。第一段極寫羅敷的美貌,用側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寫羅敷嚴正拒絕使君的無禮要求,揭示她不慕權勢、不畏強暴的堅貞品德;第三段寫羅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進一步展現她的聰明機智。 □ 寫作方法 詩中描寫羅敷之美,并沒有直接描繪其容貌,而是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先渲染環境氛圍的絢麗,日出東方,朝霞映照;再寫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飾,籃子精美芳潔,服飾鮮明華麗;最后寫旁觀者為之傾倒,“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為羅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態,忘了自己該做的事。這種民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不僅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強了詩歌的幽默風格。 “夸夫”情節中的那位“夫婿”,實為女主人公憑借機智和口才想象、編造出來的。她是用一位才貌雙全、有錢有勢的夫婿來嚇退眼前那個居心叵測的太守。以官壓官,對癥下藥,“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僅表現出羅敷的聰明機智,而且增加了詩篇的喜劇色彩。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大學語文人大版串講筆記2 |
|
閱讀下一篇:大學語文人大版串講筆記4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