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級建造師考試建設工程經濟講義106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8-17
概算指標法
當初步設計深度不夠,不能準確地計算工程量,但工程設計采用的技術比較成熟而又有類似工程概算指標可以利用時,可以采用概算指標法編制工程概算。概算指標法將擬建廠房、住宅的建筑面積或體積乘以技術條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算指標而得出直接工程費。然后按規定計算出措施費、間接費、利潤和稅金等。概算指標法計算精度較低,但由于其編制速度快,因此對一般附屬、輔助和服務工程等項目,以及住宅和文化福利工程項目或投資比較小、比較簡單的工程項目投資概算有一定實用價值,
(1)擬建工程結構特征與概算指標相同時的計算
在使用概算指標法時,如果擬建工程在建設地點、結構特征、地質及自然條件、建筑面積等‘方面與概算指標相同或相近,就可直接套用概算指標編制概算。
根據選用的概算指標的內容,可選用兩種套算方法。
一種方法是以指標中所規定的工程每平方米或立方米的直接工程費單價,乘以擬建單位工程建筑面積或體積,得出單位工程的直接工程費,再計算其他費用,即可求出單位工程的概算造價。直接工程費計算公式為:直接工程費=概算指標每平方米(立方米)直接工程費單價×擬建工程建筑面積(體積)(1Z103043-3)
這種簡化方法的計算結果參照的是概算指標編制時期的價格標準,未考慮擬建工程建設時期與概算指標編制時期的價差,所以在計算直接工程費后還應用物價指數另行調整。
另一種方法是以概算指標中規定的每lOOm2建筑物面積(或lOO0m3體積)所耗人工工日數、主要材料數量為依據,首先計算擬建工程人工、主要材料消耗量,再計算直接工程費,并取費。在概算指標中,一般規定了lOOm2建筑物面積(或lOOOm3體積)所耗工日數、主要材料數量,通過套用擬建地區當時的人工工資單價和主材預算價格,便可得到每10Om2(或lOOOm3)建筑物的人工費和主材費而無需再作價差調整。計算公式為:
lOOm2建筑物面積的人工費=指標規定的工日數×本地區人工日單價
(1Z103043-4)
lOOm2建筑物面積的主要材料費=∑(指標規定的主要材料數量×地區材料預算單價)
(1Z103043-5)
lOOm2建筑物面積的其他材料費=主要材料費×其他材料費占主要材料費的百分比
(1Z103043-6)
lOOm2建筑物面積的機械使用費=(人工費+主要材料費+其他材料費)
×機械使用費所占百分比 (1Z103043-7)
每1m2建筑面積的直接工程費=(人工費+主要材料費+其他材料費+機械使用費)÷100
(1Z103043-8)
根據直接工程費,結合其他各項取費方法,分別計算措施費、間接費、利潤和稅金,得到每1m2建筑面積的概算單價,乘以擬建單位工程的建筑面積,即可得到單位工程概算造價。
(2)擬建工程結構特征與概算指標有局部差異時的調整
由于擬建工程往往與類似工程的概算指標的技術條件不盡相同,而且概算編制年份的設備、材料、人工等價格與擬建工程當時當地的價格也會不同,在實際工作中,還經常會 遇到擬建對象的結構特征與概算指標中規定的結構特征有局部不同的情況,因此必須對概
算指標進行調整后方可套用。調整方法如下所述。
1)調整概算指標中的每1m2 (1m3)造價
當設計對象的結構特征與概算指標有局部差異時需要進行這種凋整。這種調整方法是將原概算指標中的單位造價進行調整(仍使用直接工程費指標)。扣除每1m2 (1m3)原概算指標中與擬建工程結構不同部分的造價,增加每1m2 (1m3)擬建工程與概算指標結構不同部分的造價,使其成為與擬建工程結構相同的工程單位直接工程費造價。計算公式為:
結構變化修正概算指標(元/m2)=J +Q1P1-Q2P2 (1Z103043-9)
式中J——原概算指標;
Q1——概算指標中換入結構的工程量;
Q2——概算指標中換出結構的工程量;
P1——換入結構的直接工程費單價;
P2——換出結構的直接工程費單價。
則擬建單位工程的直接工程費為:
直接工程費=修正后的概算指標×擬建工程建筑面積(或體積)
(1Z103043-10)
求出直接工程費后,再按照規定的取費方法計算其他費用,最終得到單位工程概算價值。
2)調整概算指標中的工、料、機數量
這種方法是將原概算指標中每lOOm2 (lOOOm3)建筑面積(體積)中的工、料、機
數量進行調整,扣除原概算指標中與擬建工程結構不同部分的工。、料、機消耗量,增加擬建工程與概算指標結構不同部分的工、料、機消耗量,使其成為與擬建工程結構相同的每lOOm2 (lOOOm3)建筑面積(體積)工、料、機數量。計算公式為:
結構變化修正概算指標的工、料、機數量=原概算指標的工、料、機數量+換入
結構件工程量×相應定額工、料、機消耗量-換出結構件工程量×相應定額工、料、
機消耗量 (1Z103043-11)
以上兩種方法,前者是直接修正概算指標單價,后者是修正概算指標的工、料、機數量。修正之后,方可按上述第一種情況分別套用。
[例1Z103043] 某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積為4000m2,按概算指標和地區材料預算價
格等算出一般土建工程單位造價為680.00元/m2(其中直接工程費為480.00元/m2),采暖工程:34.00元/m2,給排水工程38.00元/m2,照明工程32.00元m2.按照當地造價管理部門規定,土建工程措施費費率為8%,間接費費率為15%,利潤率為7%,稅率為3.4%但新建住宅的設計資料與概算指標相比較,其結構構件有部分變更,設計資料表明外墻為1磚半外墻,而概算指標中外墻為1磚外墻,根據當地土建工程預算定額,外墻帶形毛石基礎的預算單價為150元/m3,1磚外墻的預算單價為176元/m3,1磚半外墻的預算單價為178元/m3;概算指標中每lOOm2建筑面積中含外墻帶形毛石基礎為18m3,1磚外墻為46.5m3,新建工程設計資料表明,每lOOm2中含外墻帶形毛石基礎為19.6m3,1磚半外墻為61.2m3.
請計算調整后的概算單價和新建宿舍的概算造價。
解:對土建工程中結構構件的變更和單價調整過程如表1Z103043-2所示。
以上計算結果為直接工程費單價,需取費得到修正后的土建單位工程造價,即
509.00×(1+8%)×(1+15%)×(1+7%)×(1+3.4%)=699.43(元/m2)
其余工程單位造價不變,因此經過調整后的概算單價為
699.43+34.00+38.00+32.00=803.43(元/m2)
新建宿舍樓概算造價為
803.43×4000=32137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