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3037
課程名稱:藥用植物學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設置目的《藥用植物學》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藥學專業(專科段)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藥用植物學是應用植物學及其他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具有治療、預防疾病和具有保健功能的藥用植物的一門學科。課程學習內容分為植物的器官形態、藥用植物的分類、植物的顯微結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考者應掌握藥用植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有關專業課,從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等奠定良好基礎。
本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求應試者理論聯系實際,在系統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實踐,多觀察野生或栽培植物,加深對本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考者在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等方面應達到以下要求:
1.熟練掌握與中藥鑒定相關的藥用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態及其變態類型,細胞和組織以及根、莖、葉的構造特征,藥用植物各大類群、重點科及其主要藥用植物的特征和入藥部位。
2.理解并掌握藥用植物學的研究內容,藥用植物器官的功能,藥用植物的分類單位和植物的命名以及植物界的類別。
3.領會主要藥用植物在我國的分布,藥用植物入藥部位與中藥材的關系。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本課程是以《中藥學》等課程為必需基礎課開設的,同時又與后續的《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等專業課程密切相關。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緒論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藥用植物學的研究內容;藥用植物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藥用植物學的學習方法。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藥用植物學的定義、研究內容與學習方法。了解藥用植物學與中藥學、中藥鑒定學、生藥學、中藥化學與天然藥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藥用植物學的定義、藥用植物學的研究內容。
「掌握」藥用植物學的學習方法。
「領會」藥用植物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第二章 根的形態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根的形態、生理功能、根的類型(主根與側根、定根與不定根)、根系的類型(直根系與須根系)及根的變態類型(儲藏根、攀援根、寄生根、支持根、氣生根、水生根)。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根的形態特征、根的類型、根系的類型與根的變態類型。了解根的生理功能。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根的類型、根系的類型、根的變態類型。
「掌握」根的形態特征。
「領會」根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莖的形態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莖的外形(頂芽和腋芽、節和節間、葉痕、托葉痕、芽鱗痕和皮孔)、生理功能、長枝和短枝;芽的類型(定芽與不定芽;葉芽、花芽與混合芽;活動芽與休眠芽);莖的質地類型(木質莖、草質莖、肉質莖)、莖的生長習性類型(直立莖、纏繞莖、攀援莖、匍匐莖);地上莖變態類型、地下莖變態類型(根狀莖、塊莖、球莖、鱗莖)。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莖的形態特征,根和莖在外形上的區別;莖的類型及其區別;變態莖的類型及其區別;了解芽及其類型。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莖的形態特征,特別是莖與根的區別;莖的質地和生長習性類型;地下莖的變態類型。
「掌握」芽的定義;莖的地上變態莖類型;長枝與短枝。
「領會」莖的生理功能;芽的類型。
第四章 葉的形態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葉的形態、生理功能、組成(葉片、葉柄、托葉)、類型(單葉、復葉)、葉序(互生、對生、輪生、簇生)、葉的各種變化(異形葉性、葉的變態)。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葉的形態與組成,確定葉形的原則及常見葉形,托葉的形狀,常見脈序;復葉的類型,單葉與復葉的區別;葉序;葉的變態類型。了解葉的生理功能;葉的異形葉性。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葉的組成,完全葉;脈序及其類型;復葉的類型,單葉與復葉的區別。
「掌握」葉的形態(葉片的全形、葉端、葉基、葉緣);托葉及其類型;常見的葉序;葉的變態類型。
「領會」葉的生理功能;葉的異形葉性。
第五章 花的形態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花的組成及其主要特征(花梗、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花的類型(完全程度類型、花被存在與否類型、花的性別類型、花對稱類型)、花程式和花圖式、花序及其類型(無限花序類、有限花序類)、花的生殖(開花、傳粉、受精)。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花的組成;花萼的類型;花冠的類型;雄蕊的組成、類型(單體雄蕊、二體雄蕊、多體雄蕊、聚藥雄蕊、二強雄蕊、四強雄蕊);雌蕊的組成、類型(單雌蕊、復雌蕊、離生雌蕊)、子房位置(子房上位、子房下位、子房半下位)、胎座類型(邊緣胎座、側膜胎座、中軸胎座);花的類型與鑒別;花程式的表達;無限花序類與有限花序類及其類型;雙受精現象。了解花梗、花托的特征;胚珠及其類型;花圖式;開花及傳粉的途徑。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花的組成;花冠類型;雄蕊的類型及其特征;雌蕊的類型及其特征;子房位置及其特征;胎座類型及其特征;花程式的解讀;無限花序類與有限花序類的類型。
「掌握」雄蕊的組成;雌蕊的組成;花的類型與鑒別;花程式的表達;雙受精現象及其意義。
「領會」花梗、花托的特征;胚珠及其類型;花圖式;開花及傳粉的途徑。
第六章 果實和種子的形態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果實的發育、組成(果皮與種子);果實的類型(單果、聚合果、聚花果);種子的形成、組成(種皮、胚、胚乳);種子的類型(有胚乳種子、無胚乳種子)。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果實的形成、組成與類型;真果與假果的區別;肉質果(漿果、柑果、核果、梨果、瓠果)和干果(裂果、不裂果)的類型和特征;單果、聚合果、聚花果的來源與類型;種子的形成、組成、類型(有胚乳種子、無胚乳種子);胚的概念與組成;種子的類型及其特征。了解果皮的結構特征;種皮的結構;胚乳的功能。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真果與假果的形成;肉質果的類型及其特征;單果、聚合果、聚花果的來源及其類型;胚的概念及其組成;種子的類型及其特征。
「掌握」果實與種子的形成、組成、類型。
「領會」果皮的結構特征;種皮的結構;胚乳的作用。
第七章 藥用植物分類概述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植物分類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植物的分類單位;植物的命名;植物界的類別;植物分類檢索表。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植物分類學的概念;植物的分類單位;植物界的類群(低等植物與高等植物、孢子植物與種子植物);定距式檢索表的編制原則和應用。了解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內容;種及種以下分類單位;植物的命名;平行式檢索表和連續平行式檢索表的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植物的分類單位;植物界的主要類群;低等植物與高等植物概念及其所包括的植物類群;定距式檢索表的編制原則和應用。
「掌握」植物分類學的概念;植物種的學名的組成。
「領會」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內容;種及種以下分類單位;植物學名中屬名、種加詞和命名人形成的要求。
第八章 藻類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藻類的特征(藻體的形態構造與繁殖、藻類生態習性與分布);藻類的分類及其常用藥用植物形態特征、分布及生態環境、入藥部位。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藻類的主要形態特征、繁殖方法、生態習性及分布特點;藻類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了解藍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的主要特征。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藻類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生態習性及分布特點;藻類常用藥用植物(葛仙米、海帶、裙帶菜)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
「掌握」藻類植物的繁殖方法;常用藥用植物的分布生境。
「領會」藍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的主要特征;常用藥用藻類植物的功效。
第九章 真菌門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真菌門的形態(菌絲體、菌絲組織體);真菌門的繁殖;各亞門(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半知菌亞門)的特征;真菌門的分類;真菌門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真菌門的主要形態特征和繁殖方法,菌絲體和菌絲組織體的概念及其特征;真菌的營養方式;真菌門的分類;真菌門的常用藥用植物。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真菌門的形態特征,菌絲體,菌絲組織體(根狀菌索、菌核、子座、子實體)的概念及其類型和特征;真菌門常用的藥用植物(冬蟲夏草、靈芝、茯苓、脫皮馬勃、木耳)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
「掌握」真菌門的營養方式(寄生、腐生)及其代表植物;真菌門的分類;真菌門的繁殖方法。
「領會」常見藥用菌類各亞門的主要特征;常用藥用菌類植物的分布、生態環境及功效。
第十章 地衣門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地衣門的特征(形態、構造、繁殖、分布);地衣門的分類;地衣門的常用藥用植物。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地衣門的形態構造及其分布;地衣門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地衣門的繁殖及其分布特點。了解地衣門的分類;常用藥用地衣植物的功效(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地衣門植物的形態及其類型(殼狀地衣、葉狀地衣、枝狀地衣);地衣門植物的構造(異層地衣、同層地衣);常用藥用植物(石耳、長松蘿)的形態特征。
「掌握」地衣門的繁殖及分布。
「領會」地衣門的分類;常用藥用植物(石耳、長松蘿)的分布及功效。
第十一章 苔蘚植物門
(一) 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苔蘚植物門的特征(苔蘚植物的生活史、配子體和孢子體的特征、苔蘚植物的分布特點);苔蘚植物門的分類;苔蘚植物門常用藥用植物的特征及其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苔蘚植物門的生活史;配子體和孢子體的形態特征;苔綱和蘚鋼植物形態特征的區別;常用苔蘚植物(地錢、葫蘆蘚)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了解苔蘚植物的生態環境和功效。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苔蘚植物門配子體和孢子體的形態特征;常用苔蘚植物(地錢、葫蘆蘚)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
「掌握」苔蘚植物門的生活史;苔綱和蘚鋼植物形態特征的區別。
「領會」常用苔蘚植物的分布、生態環境及其功效。
第十二章 蕨類植物門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蕨類植物門的特征(孢子體和配子體的特征、蕨類植物生活史);蕨類植物門的分類及各亞門(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真蕨亞門)的主要特征;蕨類植物門的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功效。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蕨類植物門的特征及分類;蕨類植物門的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功效。了解蕨類植物門各亞門的主要特征。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蕨類植物門的孢子體和配子體的形態特征;蕨類植物門重點的常用藥用植物(卷柏、紫萁、海金沙、鳳尾草、貫眾、石韋、槲蕨)的形態特征及其入藥部位。
「掌握」蕨類植物的生活史;蕨類植物門的分類;蕨類植物門重點的常用藥用植物(卷柏、紫萁、海金沙、鳳尾草、貫眾、石韋、槲蕨)的分布、生態環境及其功效。
「領會」蕨類植物門各亞門(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真蕨亞門)的主要特征。
第十三章 裸子植物門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裸子植物門的孢子體特征;裸子植物門的分類;主要裸子植物科(蘇鐵科、銀杏科、松科、柏科、紅豆杉科、麻黃科)的特征及各科主要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及其功效。
(二) 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裸子植物門的孢子體特征;裸子植物門的分類;主要裸子植物科(松科、麻黃科)的特征及各科主要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及其入藥部位。了解蘇鐵科、銀杏科、柏科、紅豆杉科的特征及各科主要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及其功效。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裸子植物門的孢子體特征;主要裸子植物科(松科、麻黃科)的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蘇鐵、銀杏、馬尾松、金錢松、側柏、草麻黃)的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及其入藥部位。
「掌握」蘇鐵科、銀杏科、柏科、紅豆杉科的特征及各科主要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及其功效。
「領會」裸子植物門的分類及松柏綱、麻黃綱的主要特征。
第十四章 被子植物門
(一) 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被子植物門的主要特征(孢子體特征、營養方式、適應性特點);被子植物門的分類系統;被子植物門的分類;被子植物門各類群(雙子葉植物綱離瓣花亞綱、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科及其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及其功效。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被子植物門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門的分類;被子植物門各類群的重點科及其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生態環境、入藥部位及其功效。了解被子植物門的分類系統。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被子植物門的主要特征(孢子體特征、營養方式、適應性特點);雙子葉植物綱與單子葉植物綱的區別特征;被子植物門各類群(雙子葉植物綱離瓣花亞綱、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單子葉植物綱)的22個重點科及其常用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及其入藥部位。
被子植物門重點科及其代表植物如下:
1.雙子葉植物綱:
離瓣花亞綱(11科):蓼科(掌葉大黃、何首烏、)、木蘭科(厚樸、五味子)、毛茛科(烏頭、黃連、威靈仙)、馬兜鈴科(北細辛、馬兜鈴)、十字花科(菘藍、萊菔)、薔薇科(龍牙草、山楂、地榆)、豆科(合歡、決明、膜莢黃芪、甘草、野葛)、大戟科(大戟、地錦)、錦葵科(蜀葵)、五加科(人參、三七、細柱五加)、傘形科(當歸、柴胡、白花前胡、明黨參)。
合瓣花亞綱(7科):茜草科(梔子、茜草、雞矢藤)、唇形科(益母草、丹參、薄荷、夏枯草、活血丹)、茄科(白花曼陀羅、寧夏枸杞)、玄參科(玄參、地黃)、葫蘆科(栝樓、絞股藍)、桔梗科(桔梗、沙參、黨參)、菊科(菊花、蒼術、蒲公英)。
2.單子葉植物綱(4科):百合科(百合、浙貝母、黃精、麥冬)、禾本科(薏苡、淡竹葉)、天南星科(半夏、異葉天南星、石菖蒲)、蘭科(天麻、石斛、白及)。
「掌握」被子植物門各大類群(雙子葉植物綱離瓣花亞綱、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單子葉植物綱)的特征及其分類。
「領會」被子植物門的分類系統;重點科中主要藥用植物的生態環境和主要功效。
第十五章 植物的細胞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植物細胞的顯微結構(原生質體、后含物及生理活性物質、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分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二) 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原生質體、后含物、細胞壁等特征。了解植物細胞的生理活性物質;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及其意義。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植物細胞的大小、形狀、分布;細胞器的概念;與中藥顯微鑒定密切相關的質體(葉綠體、有色體、白色體)、后含物(淀粉、菊糖、蛋白質、草酸鈣結晶和碳酸鈣結晶)、細胞壁特化的類型、特征、功能及其鑒別方法。
「掌握」細胞核、液泡的概念及其功能;細胞壁的分層、紋孔類型;
「領會」植物細胞的生理活性物質;胞間連絲;植物細胞的分裂方式及其意義。
第十六章 植物的組織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植物組織(分生組織、薄壁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分泌組織)的類型、細胞特征、分布、功能;維管束的組成、類型及其分布。植物組織簡圖的繪制。
(二) 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植物組織類型、特征和分布特點;維管束的組成、特征及其在植物體的存在部位。了解植物組織簡圖的繪制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植物的保護組織(表皮及氣孔和毛茸、周皮及皮孔)、機械組織(厚角組織、厚壁組織及纖維和石細胞)、輸導組織(管胞、導管、篩管、篩胞)、分泌組織(外分泌組織、內分泌組織)的細胞學特征、類型、存在部位及其功能;維管束的組成;有限外韌型、無限外韌型、輻射型維管束的特征及其在植物體的分布。
「掌握」植物的分生組織、薄壁組織的細胞學特征、類型、存在部位及其功能;雙韌型、周木型、周韌型維管束的特征及其在植物體的分布。
「領會」植物組織和維管束簡圖的繪制方法。
第十七章 根的內部構造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植物根尖的構造;根的初生構造特征;根的次生構造特征;根的異常構造的類型及其特征;植物根的構造簡圖的繪制。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根的初生構造特征;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特征;植物根的構造簡圖的繪制。了解根尖的分區及其構造特征;根的異常構造的類型及其特征。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單子葉植物根的構造(表皮、皮層、維管柱)特征;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周皮、次生維管組織)特征;
「掌握」雙子葉植物根初生構造特征;雙子葉植物根次生構造的形成過程(即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的產生及其活動結果);植物根的構造簡圖的繪制。
「領會」根尖的分區及其構造特征;根的異常構造的類型及其特征。
第十八章 莖的內部構造
(一) 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莖尖的構造;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構造;莖的次生構造的形成過程;雙子葉植物莖(木質莖、草質莖、根莖)的次生構造;雙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異常構造;單子葉植物莖(莖、根莖)的構造。莖的構造簡圖的繪制。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構造特征;莖的次生構造的形成過程;雙子葉植物草質莖、根狀莖的次生構造特征;單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構造特征;莖的構造簡圖的繪制方法。了解莖尖的構造及其與根尖構造的區別;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次生構造特點;雙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異常構造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構造(表皮、皮層、維管柱)特征;莖的次生構造的形成過程(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的產生及其活動);雙子葉植物草質莖、根狀莖的次生構造特征;
「掌握」單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構造特征。莖的構造簡圖的繪制方法。
「領會」莖尖的構造及其與根尖構造的區別;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次生構造特征;雙子葉植物莖和根莖的異常構造特點。
第十九章 葉的內部構造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雙子葉植物葉片的構造;單子葉植物葉片的構造。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并掌握雙子葉植物葉片(包括表皮、葉肉、葉脈)的構造特點;單子葉植物葉片的構造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熟練掌握」雙子葉植物葉片的構造特點。
「掌握」單子葉植物葉片的構造特點。
「領會」植物葉的構造與外部形態及功能的關系。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自學教材本課程使用教材為:《藥用植物學》,王德群、談獻和主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
(二)關于“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中有關提法的說明在大綱的“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中,提出了“熟練掌握”、“掌握”、“領會”等三個能力層次,它們的含義是:
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本課程的重要知識內容,能夠重點地系統領會和理解這些知識點的內涵,熟悉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能夠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掌握:要求應考者應掌握的相應知識點,應著重理解其概念、特征等內容,并能夠較為完整地解釋和闡述。
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領會的相關知識點,能理解其內涵要點,并能簡要闡述。
(三)自學方法的指導本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多、易理解但難以記憶,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記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系,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
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了解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理解,掌握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并系統比較。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待學完該部分內容后再行理解。
4.本課程實踐性較強,許多理論知識必須借助于實踐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應考者在自學時加強對野生或栽培植物的觀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5.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認真理解教材中的組織、器官構造簡圖的繪制及各種結構的表示方法。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自學教材中各章的學習要求僅供參考,應以本考試大綱為準)。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引導為主。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8.輔導者應提供植物器官、組織、植物體的標本或照片等影像資料,給應考者以直觀的了解和理解。
(五)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10%:“掌握”30%:“熟練掌握”為60%。
3、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比例約為2:3:3:2.
4、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類型(見附錄)。
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附錄
題型舉例
一、選擇題
如:成熟后,果皮自行開裂的果實為( )
A.瘦果
B.柑果
C.蒴果
D.堅果
E.核果
二、填空題
如: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構造中的維管束類型為維管束。
三、名詞解釋
如:維管射線
四、簡答題
如:簡述雄蕊的類型及其特征。
五、論述題
如:敘述雙子葉植物根莖的構造特征并繪一種藥用植物根莖的橫切面簡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