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經濟師考試《郵電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
來源:發布時間:2008-04-24
1.作為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產業是( )的產物,并隨其發展而發展。
A.技術進步
B.社會分工
C.政治變革
D.信息社會
2.在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體系中,通信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其依據為通信業( )。
A.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
B.提供具體的實物產品
C.提供服務或勞力
D.提供的產品與社會各部門息息相關
3.隨著生產中投入要素的不斷增加,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將產生不同的規模經濟效益。當投入要素增加%,產出量亦增加10%時,( )。
A.規模經濟效益增加
B.規模經濟效益減小
C.規模經濟效益不變
D.規模經濟效益為零
4.能信業為社會及整修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具體表現為時間的節約和效率的提高,這體現了通信業的( )。
A.規模經濟性
B.網絡性
C.范圍經濟性
D.外部經流性
5.在信息化指指標體系,個人消費中扣除食住以后的其他消費所占的比重屬于( )指標。
A.信息量
B.信息裝備率
C.信息主體水平
D.信息系數
6.在通信產業內部,各供給主體如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通信網絡運營企業、通信內容與應用服務企業等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共同面向最終消費者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分離通信產業市場的價值,該共同體也被稱為( )。
A.資本共同體
B.產業價值鏈
C.價值共同體
D.消費生態鏈
7.造成電信網絡運營具有較高的市場退出壁壘的因素是( )。
A.產品同質
B.產品異質
C.沉沒成本大
D.無沉沒成本
8.當我國移動通信市場的市場結構是( )。
A.壟斷市場
B.競爭市場
C.壟斷競爭市場
D.寡頭壟斷市場
9.判斷企業在競爭中對某項業務采取的低價策略屬于擠壓性定價還是屬于限制性定價,主要依據在于該企業的該項業務在低價策略運行期間是否( )。
A.擠垮對手
B.盈利
C.實施交叉補貼
D.存在價格擠壓
10.最容易成為價格操縱者的廠商是經營( 業務的廠商。
A競爭性
B.壟斷性
C.壟斷競爭性
D.寡頭壟斷性
11.政府為了避免重復建設而實施的管制是( )。
A.普遍服務管制
B.資費管制
C.市場準入管制
D.服務質量管理管制
12.電信業資費管制的重點是( )。
A.資費收取的形式
B.資費結構
C.付費的時間
D.資費水平
13.在電信壟斷經營時候,電信普遍服務主要是通過( )來實現的。
A.行來間實行交叉補貼
B.建立普遍服務基金
C.采用招標方式
D.電信企業內部實行交叉補貼
14.對一個國家進行信息化程度測的方法有多種,其中由美國人提出的相對簡單易行的測定方法稱為( )。
A.勞動力結構法
B.信息化指數法
C.國際電信聯盟法
D.信息社會指標法
15.運用"自上而下"思路測算能信業務成本時,主要利用數據資料是( )。
A.國內其他運營商的成本
B.企業財務匯總的收入
C.企業財務匯總的成本
D.某項業務的設備投資
16.某通信企業有以下各項費用支出,其中( )應計入該能信企業的期間費用。
A.生產人員工資
B.網絡設備維修費
C.企業貸款利息支出
D.生產用低值易耗品支出
17.通信企業與一般制造業的企業相比,成本構成中不含原材料耗費項目的主要原因是( )。
A.通信企業無生產成果
B.通信設備費用小
C.用戶為通信企業提供原材料
D.能信產品體現為一種信息傳遞服務
18.能信企業單項業務成本難以清晰核算的主要原因是( )。
A.數據資料記錄不全
B.傳統上不需要核算單項業務成本
C.各項業務的業務量難以清晰記錄
D.公共成本分攤方法和標準不惟一
19.按照提供業務的"市場結構"分類,能信資費可以分為( )。
A.郵政業務資費和電信業務資費
B.單一資費和選擇資費
C."批發"業務資費和"零售"業務資費
D.競爭性資費和非競爭性資費
20.能信企業如果將某項業務的資費設置為線性從量資費,則( )與用戶使用的業務量成線性遞增關系。
A.費率
B.資費水平
C.用戶繳費總額
D.用戶總數
21.包月制電話收費方式中,單位時長的通話費用( )。
A.隨著用戶使用業務量的增加而降低
B.隨著用戶使用業務量的增加而提高
C.固定不變
D.由每月天數決定
22.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電話業務資費都不約而同地經歷了"資費再平衡"的結構調整過程,這主要是由( )造成的。
A.電信技術的發展
B.電信管制的加強
C.電信市場引入競爭
D.用戶數量劇增
23.拉姆塞定價依據"彈性反比法則",以收支平衡為前提,以實現社會福得上最大估為目的,求得一組次優價格。這組價格稱為拉姆塞價格(Pi),共公式為: ,共中,R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