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 2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歌訣】白蘞微寒,兒瘧驚癇,女陰腫痛,癰疔可啖。
【譯注】白蘞味苦辛,性微寒。苦寒清泄、辛散消腫,故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瘧疾和因熱引起的驚癇,并治婦女陰部腫痛及癰腫疔瘡等外癥,都可以內服,發揮解毒散結、斂瘡生肌作用。
本品主要用于癰腫瘡瘍,紅腫疼痛,不但可以內服,外敷的效果也很好。
【應用】用治瘡癰火毒,可單用本品。如治發背初起,單用白蘞研末,水調涂之;甄權用其治一切癰腫,配伍赤小豆等為末,以雞子白調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滇南本草》記載:腫毒紅腫不出頭者,用白蘞水煮內服,有膿則出頭,無膿則消散。瘡瘍潰后不斂者,可與白及、絡石藤共為末,外敷有生肌斂瘡之效。此外,用于水火燙傷,亦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用量】3~10g.
【使用注意】本品反烏頭,不能同用。
【現代研究】本品含黏液質和淀粉等。有抑制細菌、真菌、抗肝毒素及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
【附方】
白蘞散白蘞、白及、絡石藤,外敷用于瘡瘍即潰不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