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 2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歌訣】蒼耳子苦,疥癬細瘡,驅風濕痹,瘙癢堪嘗。
【譯注】蒼耳子味辛苦,性溫,有毒。辛善發散、苦燥濕濁、性溫通達,故有發汗祛風濕的作用,善治疥癬和細小的濕疹、濕瘡以及麻風等皮膚;又治風濕性關節痹痛。對于皮膚病的瘙癢,內服療效較好。
本品藥性偏升散,有“諸子皆降,蒼耳獨升”之說,又散風寒、通鼻竅,能治風寒頭痛和風濕上攻引起的鼻流濁涕而有腥臭味的“鼻淵”癥。
【應用】治風寒頭痛、鼻淵流濁涕等癥,常配伍白芷、辛夷、薄荷等藥。如配伍白蒺藜、蟬蛻、地膚子、白鮮皮、荊芥等可用于皮膚濕疹濕瘡瘙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配伍防風、羌活、秦艽、威靈仙、川芎、當歸等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用量】3~10g.
【現代研究】本品含蒼耳甙、脂肪油、蒼耳醇、生物堿。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可鎮咳、興奮呼吸,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并有一定的抑菌、抗真菌作用。
【附方】
蒼耳子散見辛夷條。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濁涕等。
【不良反應】用量過大(一次超過30g)和炮制不當可致中毒。中毒主要為肝腎損害,繼發腦水腫,引起強直性痙攣,最后致死。早期應靜脈補液解毒,在12小時以內以1:2000高錳酸鉀液洗胃,催吐,溫鹽水高位結腸灌腸導瀉。防心衰、防休克,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