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中藥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歌訣】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譯注】白芍味甘酸苦,性微寒。甘補酸收,有收斂和養陰補血的作用。本品酸斂肝陰,平抑肝陽,補血柔肝,緩急止痛,所以能止木旺乘土的泄瀉、痢疾、腹痛,以及因陰虛血虧而肝陽偏旺所引起的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拘攣疼痛、月經不調等。但屬于虛寒性的不能用。
此外,本品甘酸斂陰,還有止汗之功,常用于表虛惡風自汗或陰虛盜汗者。
【應用】用治婦女月經不調,常與當歸、地黃、川芎同用,即為調經養血的基本方;經行腹痛,可加延胡索、香附;崩漏不止,可加阿膠、艾炭。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多與生地、生牡蠣、生代赭石、牛膝等藥同用。若治虛風內動,又常與生牡蠣、鱉甲、生地、阿膠等同用。用治肝陽偏旺,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肝氣不和,脅肋疼痛,常與當歸、柴胡、白術、茯苓等同用;若治肝脾失和的脘腹攣急作痛,或血虛所致的四肢攣急作痛,又與甘草配伍使用。用治腹痛瀉痢,屬肝氣乘脾,腸鳴腹痛泄瀉,得瀉痛減者,常與白術、陳皮、防風同用;屬濕熱壅滯大腸、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者,常與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等同用。用治虛證多汗,屬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者,常與桂枝、生姜、大棗同用;屬陰虛陽浮而盜汗者,多與牡蠣、柏子仁、龍骨等同用。
【用量用法】5~lOg,大量15~30g.酒炒可減低它的寒性。
【使用注意】陽衰虛寒之證不宜單獨使用。反藜蘆,忌同用。
【現代研究】本品主要成分為芍藥甙,另還含鞣質、揮發油、脂肪油、牡丹酚及三萜類化合物等。所含芍藥甙對大鼠胃、腸、子宮平滑肌有較好的解痙作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并有一定的抗感染、抑菌、鎮靜、鎮痛、抗驚厥、降壓、擴張血管等作用。芍藥總甙對小鼠免疫應答具有調節作用,并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
【附方】
1.四物湯見當歸條。用于月經不調等證,為調經基本方。
2.桃紅四物湯見當歸條。用于瘀血阻滯、經行腹痛。
3.膠艾湯干地黃、當歸、白芍、甘草、阿膠、艾炭、川芎,用于沖任虛損、崩漏下血證。
4.建瓴湯生地黃、生牡蠣、生龍骨、懷牛膝、代赭石、山藥、杭白芍、柏子仁,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
5.大定風珠白芍、阿膠、龜甲、干地黃、麻仁、鱉甲、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雞子黃,用于熱病傷陰、虛風內動。
6.逍遙散柴胡、黃芩、當歸、白芍、白術、甘草、生姜、薄荷,用于肝氣不和、脅肋疼痛。
7.芍藥甘草湯見甘草條。用于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
8.痛瀉要方白芍、防風、白術、陳皮,用于肝氣乘脾、腹痛瀉痢。
9.芍藥湯芍藥、黃芩、黃連、大黃、當歸、肉桂、木香、檳榔、甘草,用于濕熱下痢。
10.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用于營衛不和、惡風自汗。
【按】當歸與白芍均有補血、調經、止痛之功,常相須為用。但當歸性溫,適宜于血虛有寒者;白芍性寒,適宜于血虛有熱者。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于血虛且兼瘀滯引起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以及跌打損傷、瘀滯腫痛。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可用于陰血不足,肝氣不舒的月經不調、脘腹疼痛、四肢攣急作痛。當歸又能潤腸通便,治血虛腸燥便秘。白芍還能平抑肝陽、斂陰止汗,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以及自汗、盜汗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