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牯牛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1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Jiǔ Gǔ Niú

  【別名】黑酸桿、地柏、蓼草、羊耳朵、酸蘭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rude(Meissn.)A.J.Li[P.rude Meissn.;P.Paniculatum Bl.var.Rude(Meissn.)Steward」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晾干。

  【原形態】直立草本,高達1m.多分枝,植株被緊貼的倒伏毛,尤以節處、葉柄和葉面中脈處較顯著。葉互生;葉柄粗壯,長l-1.5cm;托葉鞘膜質,偏斜;葉片近革質,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cm,寬3.5-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脈羽狀,下面干時呈暗黑色,背面脈上有毛,葉全緣。大型圓錐花序頂生;花被5裂,白色;雄蕊8枚;花往3,柱頭頭狀。瘦果三棱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內。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2200-3000m的高山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止痛。主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癆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或浸酒。

  【附方】1.治月經不調(腹脹痛):九牯牛三至五錢,大馬蹄草三錢。煎酒服。2.治癆傷:九牯牛一兩,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

  【摘錄】《中華本草》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一二三区 | 夜晚久久精品视频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性爱免费视频网 | 日本亚洲欧美高清专区vr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