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根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0
火炭母草根為蓼科植物滅炭母草的根,補益脾腎,平降肝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體虛乏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白帶,乳癰,肺癰,跌打損傷。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Huǒ Tàn Mǔ Cǎo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滅炭母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hinense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長達1m.莖近直立或蜿蜒,無毛。葉互生,有柄,葉柄基部兩側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葉鞘通常膜質,斜截形;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全緣,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脈有毛,下面有褐色小點。頭狀花序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軸密生腺毛;苞片膜質,卵形,無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裂,裂片果時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ㄆ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火炭母草根中含L-肌醇(L-inositol), 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D-半乳糖(D-galactose),麥芽糖(maltose), L-鼠李糖(L-rhamnose)[1],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2],還含有多種氨基酸[3].
「性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補益脾腎;平降肝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體虛乏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白帶;乳癰;肺癰;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氣虛耳聾,婦人白帶。
2.《廣州植物志》:跌打刀傷之要藥。
3.《重慶草藥》:益氣,行血,祛風,解熱。治虛弱、風熱、頭昏、氣虛耳鳴、血氣痛、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