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子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焰子為毛茛科植物松潘烏頭的根,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散瘀消腫。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牙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神經痛。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Huǒ Yàn Zǐ
「英文名」Root of Sungpan Monkshood
「別名」蔓烏藥、羊角七、草烏、金牛七、千錘打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松潘烏頭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sungpanense Hand.- Hazz.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殘莖及泥土,曬干。用時甘草水浸泡,小火炒干。
「原形態」松潘烏頭,多年生草本。塊根近圓形,長約3.5cm,莖纏繞,長達2.5m,無毛或幾無毛,有分枝。葉互生;莖中部葉有稍長柄;葉片五角形,長5.8-10cm,寬8-12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狀菱形或近菱形,下部3裂,兩面被疏短柔毛。總狀花序有5-9朵花;花序軸和花梗無毛或疏被反曲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2-4cm,多少弧狀彎曲;小苞片生花梗中部至上部,線狀鉆形;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淡藍紫色,外面無毛或有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1.8-2.2cm,下緣長1.4-1.5cm,稍凹,外緣近直或中部稍縊縮,與下緣形成短喙,側萼片長1.3-1.5cm;花瓣2,唇長4-5mm,微凹,距長1-2mm,向后彎曲,無毛或疏被短毛;雄蕊多數,花絲無毛或有短毛,全緣;心皮5,無毛或疏被短毛。蓇葖果,長1-1.5cm,無毛或疏被短柔毛。種子多數,三棱形,長約3mm,沿棱生狹翅,只在一面密生橫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400-3000m的山地林中、林邊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南部、陜西南部、寧夏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部。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母根頂端常帶莖殘基,長4-6cm,直徑1.5-2cm.表面棕褐色,母根極為皺縮不平,具多數須根及須根痕;子根稍平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有多角形淺棕色的環紋。氣微,味辛、苦。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衙生皮層為2-5列棕色細胞;近內皮層處有石細胞成群或呈帶狀排列,內皮層較明顯。形成層形狀母根與子根相同,上段略呈長圓形,中段為多角形,下段類多邊形,木質部導管束列或略呈V字、八字形排列。中央為髓部。
3.粉末特征:類白色。①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長30-58μm,直徑20-40μm,壁厚,孔溝明顯,紋孔少見。②淀粉粒多為單粒、類圓形或類三角形,直徑2-12μm,臍點狀、一字形、馬蹄形,有的不明顯;復粒為2-3分粒組成。
「化學成份」松潘烏頭根含塔拉胺(talatisamine),展花烏頭寧(chasmanine),黃草烏堿甲、丙(vilmorrianine A、C),13,15-雙去氧烏頭堿(13,15-dideoxyaconitine),8-乙酰-14-苯甲酰展花烏頭寧(8-acetyl-14-benzoylchasmanine),烏頭堿(aconitine),滇烏堿(yunaconitine),粗莖烏頭堿甲(crassicauline A),松潘烏頭堿(sungpanconitine)。
「鑒別」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濾過。濾液揮干,殘渣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中定容,作為樣品溶液。另取滇烏堿、塔拉烏頭胺制成各1mg/1ml的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在高效硅膠GF254薄層板上點樣品液和對照品溶液各3μl,以環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碘化鉍鉀、碘化鉀碘溶液等容混合液顯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班點。
「炮制」參見草烏頭條。
「性味」辛;苦;熱;大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散瘀消腫。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牙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神經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09-0.15g;或入散劑;或浸酒。外用:適量,以水,酒或醋磨汁涂搽;或研粉調敷。
「注意」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并須炮制。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陜西中草藥》:止痛,解痙,麻醉,敗毒,祛風濕,活血散瘀。治跌打損傷,勞傷,風濕性關節炎,無名腫毒,癰腫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