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板歸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性味」酸;苦;性平
「歸經」肺;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主疔瘡癰腫;丹毒;癱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發熱;肺熱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疾;魚口便毒;瀉痢;黃疸;臌脹;水腫;淋濁;帶下;瘧疾;風火赤眼;跌打腫痛;吐血;便血;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20~45g.外用:適量,搗量,或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體質虛弱者慎服。
「附方」1.治水腫脹方(《救生苦海》)。2.治急性扁桃體炎方(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3.治纏腰火丹方(《江西民間草藥》)。4.治瘰疬方(《江西民間草藥》)。5.治癰腫方(《福建中草藥》)。6.治乳癰痛結方(《閩東本草》)。7.治坐板瘡方(《王秋泉家秘》)。8.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方(《福建中草藥》)。9.治慢性濕疹方(《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10.治黃水瘡方(《貴陽民間藥草》)。11.治下肢關節腫痛方(《福建中草藥》)。12.治痔漏主(《江西民間草藥》)。13.治附骨疽方(《江西民間草藥》)。14.治蛇咬傷方(《萬病固春》)。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治瘰疬,亦可截瘧。
2.《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3.王安卿《采藥志》: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肭,發背疔瘡,乳癰,產后遍身浮腫。
4.《綱目拾遺》:治膨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疬CUAN,跌打,一切毒蛇傷。
5.《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6.《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治黃水瘡。
7.《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清毒。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8.《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腫。
9.《閩東本草》:治齲齒。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帶下,蜂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