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根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苦蘵根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利水通淋,主水腫腹脹,黃疸,熱淋。
「出處」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拼音名」Kǔ Zhī Gēn
「英文名」Root of Downy Groundcherry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alis pubescens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苦蘵,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30-50cm.莖多分枝,分枝纖細。葉柄長1-5cm;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表,長3-6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牙齒,兩面近無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纖細;花萼鐘狀,5中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淡黃色,5淺裂,喉部常有紫斑,長4-6mm,直徑6-8mm;雄蕊5,花藥藍紫色或有時黃色,長1.5mm.漿果球形、直徑1.2cm,包藏于宿萼之內。宿萼膀胱狀,綠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網脈明顯。種子圓盤狀,長約2mm.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長于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入西南。
「化學成份」苦蘵根中含酸漿雙古豆堿(phygrine)。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主水腫腹脹;黃疸;熱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江西民間草藥》:治水腫腹脹。
2.《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除濕清熱,利尿通淋,止咳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