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脂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牛脂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脂肪,潤燥止渴,止血,解毒,主消渴,黃疸,七竅出血,瘡瘍瘡癬。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Niú Zhī
「英文名」Ox fat, Water Buffalo fat
「別名」牛、水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儲藏:宰牛時取下脂肪,鮮用或熬后去滓用,亦可冷藏。
「原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
「化學成份」黃牛脂肪主要成分是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不飽和酸絕大部分是油酸(oleic acid)。牛脂的脂肪酸組成:棕櫚酸25%-32.5%,硬脂酸14.1%-28.6%,肉豆蔻酸2%-7.8%,油酸38.9%-49.6%,亞油酸(linoleic acid)1.1%-5%.不皂化物在1%以下。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潤燥止渴;止血;解毒。主消渴;黃疸;七竅出血;瘡瘍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熬膏,9-30g.外用:適量,遨膏涂貼。
「注意」《綱目》:多食發痼疾。
「各家論述」《綱目》:治諸瘡,疥癬,白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