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藕節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藕節為睡蓮科植物蓮根莖的節部,散瘀止血,主吐血,咯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
「出處」出自《藥性論》
「拼音名」ǒu Jié
「英文名」Lotus Rhizome Node
「別名」光藕節、藕節巴。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根莖的節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采收和儲藏: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莖(藕),洗凈泥土,切下節部,除去須根,曬干。
「原形態」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cm,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面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花單生于花梗頂端,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cm,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3-5cm;雄蕊多數,花藥條形,花絲細長,著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數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花后結蓮蓬,倒錐形,直徑5-10cm,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含果實1枚;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cm,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cm,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水澤、池塘、湖沼或水田內,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廣布于南北各地。
「性狀」性狀鑒定 本品呈圓柱形,長2-4cm,直徑約2c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節膨大,有多數殘留須根或圓形須根痕,節兩端殘留部分的表面有縱紋。體輕而質硬,不易折斷,橫斷而中央有較大的圓孔7-9個,大小不等。氣無,味甘、澀。
「化學成份」藕節含天酰胺(asparagine)及鞣質。
「藥理作用」止血:藕節熱水提取物1g/kg腹腔注射,可以縮短小鼠切尾出血的時間。
「炮制」藕節炭:取凈藕節置鍋內炒至外面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稍灑清水,取出,干燥即成。
「性味」甘;澀;平
「歸經」腎;胃;肝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主吐血;咯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用搗汁,可用60g左右取汁沖服;或入散劑。
「注意」忌鐵器
「附方」①治卒暴吐血:藕節七個,荷葉頂七個。上同蜜擂細,水二鐘,煎八分,去滓溫服。或研末,蜜調下。(《圣惠方》雙荷散)②治墜馬血瘋,積在胸腹,唾血無數者:用生藕節搗爛,調酒絞汁欽,隨量用。(名本草匯言》)③治鼻艦不止: 藕節搗汁飲,并滴鼻中。(《綱目》)④治大便下血: 藕節曬干研末,人參、 自蜜煎湯調服二露,日二服。(喀全幼心鑒》)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藕節,消瘦血,止血妄行之藥也。邢元壁曰,《日華子》治產后血悶腹脹,搗汁,和熱童便飲,有效,蓋止中有行散之意。又時珍方治咳血、唾血、區血、吐血及便血、溺血、血淋、血崩等證,入四生欽、調營湯戶,亦行止互通之妙用也。
2.《醫林纂要》:藕節,止吐、艦、淋、痢諸血證。甘能補氏咸能軟堅去瘋,澀能斂散固精,又取其通而有節也。
3.《藥性論》:搗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4.《日華子本草》:解熱毒,消瘀血、產后血悶。合地黃主研汁,(入)熱酒并小便服。
5.《滇南本草》:治婦人血崩,冷濁。
6.《綱目》: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7.《綱目拾遺》:藕節粉:開隔,補腰腎,和血脈,散瘋級,生新血;產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
8.《本草再新》:涼血養血,利水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