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葉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0

  泡桐葉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癰疽,疔瘡腫毒,創傷出血。

  「拼音名」Pào Tónɡ Yè

  「別名」桐葉、白桐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P.tomentosa (Thunb.) Steu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幾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為狹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于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 其形態主要特征為: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

  「化學成份」毛泡桐 葉含桃葉珊瑚甙( aucubin),泡桐甙(paulownioside),毛蕊花甙(verbascoside),異毛蕊花甙(isoverbas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乙酸熊果酸( acetylursolicacid)α、β。

  「藥理作用」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體外抗菌試驗證明,毛泡桐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作用較強,對卡爾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對大腸桿菌較弱。毛泡桐莖丁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類鏈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葳新甙Ⅰ,對上述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50μg/ml.毛泡桐葉中分離出的幾種結晶,對8種常見菌和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對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毛泡桐葉中所含熊果酸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和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0-400μg/ml,200-800μg/ml和 100-700μg/ml.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2.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泡桐果和泡桐木屑提取物能顯著延長二氧化硫所致小鼠咳嗽出現時間,并能顯著延長豚鼠因組胺噴霧引起的翻倒時間,表明有平喘作用。泡桐葉泡沫提取物使小鼠呼吸道酚紅排出量明顯增加,表明有祛痰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熊果酸有明顯的安定和降溫作用,能降低大鼠的正常體溫,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并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和抗戊四唑的抗驚厥作用。

  4.抗癌作用:熊果酸在體外對培養的肝癌細胞有顯著抑制作用,并能延長荷艾腹水癌小鼠的生命。

  5.增強殺昆蟲劑作用:毛泡桐含泡桐素和芝麻素,此二成分對除蟲菊酯和烯丙除蟲菊酯的殺昆蟲(蠅。蚊等)作用有增效作用。

  6.其他作用:泡桐果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作用更明顯。熊果酸尚有抗炎作用,增加肝糖原,降低心肌和橫紋肌肌糖原作用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熊果酸100mg/kg有降低血清轉氨酶的作用。毛泡桐柄木質部尚含有梓醇,實驗表明梓醇有利尿和瀉下作用。毛泡桐樹皮含丁香甙,實驗表明丁香甙有明顯止血作用,用于術中止血,使出血明顯減少。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癰疽;疔瘡腫毒;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貼、搗敷或搗汁涂。內服:煎湯,15-30g.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 日本欧美大码aⅴ |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图片区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