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仁
來源: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shí)間:2013-05-20
山枝仁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清熱,生津止渴,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瀉痢后重,倦怠乏力。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hān Zhī Rén
「別名」芭豆、崖花子(《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榨木仁(《四川中藥志》),土連翹、廣枝仁(《常用中草藥配方》)。
「來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秋后采摘果實(shí),曬干,擊破果殼,取出種仁再曬干。
「原形態(tài)」
光葉海桐,又名:山飯樹、山枝、山枝茶、山海桐。
常綠小喬木。上部枝條有時(shí)輪生,全體無毛。單葉互生;形狀差異很大,一般呈倒卵狀長橢圓形及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3.5厘米,兩面光滑,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邊緣略呈波狀,上面綠色,下面稍淡,中肋突出明顯;葉柄長5~10毫米;S色,生于小枝頂端,成傘房花序,通常6~13朵;花直徑約7毫米;花梗長10~15毫米,表面光滑;花萼基部聯(lián)合,5裂,裂片廣卵形,表面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較萼長3倍;雄蕊5,與花瓣互生;子房常為3室。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5厘米,3瓣裂,種子多數(shù)深紅色;ㄆ4月。果熟期9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山枝根)、葉(一朵云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于林間陰濕地。分布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地。主產(chǎn)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種子呈顆粒狀,為不規(guī)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徑約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粉碎,內(nèi)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果殼等摻雜者為佳。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澀,無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止渴。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瀉痢后重,倦怠乏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
「附方」
、僦翁摕峥诳剩和吝B翹果實(shí)五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配方》)
②治咽痛:山枝仁、桔梗、甘草、射干,水煎服。
、壑胃锅Q水瀉:山枝仁、茯苓、澤瀉、厚樸、陳皮、豬苓,水煎服。
、苤蜗铝『笾兀荷街θ、藿香、厚樸、葛根、蒼龍、陳皮、白芍,水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