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野決明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19
小葉野決明為豆科植物小葉野決明的根或種子,清熱明目,主目赤腫痛。
「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
「拼音名」Xiǎo Yè Yě Jué Mínɡ
「英文名」flower of fruit of Chinese Thermopsis
「別名」霍州油菜、野決明。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小葉野決明的根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ermopsis chinensis Benth.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果實,曬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凈,曬干。
「原形態」小葉野決明 多年生草本,高達50-90cm.莖直立,上部有分枝,枝具棱,淡綠色,疏生長柔毛。三出復葉;小葉片倒卵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4cm,寬1-2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有毛或無毛,背面疏被長柔毛;托葉2,呈葉狀,披針形或條形,分離;總葉柄長2-3cm.總狀花序頂生,花密,互生,長約2.5cm;苞片舟形,長約1cm;花萼簡狀,膨大,萼齒5,上面2個多少合生,密生長柔毛;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圓形,翼瓣長橢圓形,龍骨瓣倒卵狀長橢圓形,均具長爪;雄藍10,多分離,子房具短柄。莢果線狀披針形至線形,扁平,直立,革質,長4-8cm,寬7-9mm,茶褐色,密生短柔毛,具花柱變成的細嘴。種子略帶腎形,紅褐色,表面密生樹脂狀腺點。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田邊、路旁、園地內及空曠雜草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
「化學成份」
全草含左旋臭豆堿(anagylrine),左旋鷹靛葉堿(baptifoline),左旋金雀花堿(cytisine),左旋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右旋羽扇豆堿(lupanine),左旋N-甲酰金雀花堿(N-formylcytisine),菱葉野決明堿(rhombifoline),右旋5,6-脫氧羽扇豆堿(5,6-dehydrolupanine)等。
根含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0.042%,金雀花堿(cytisine)0.005%,臭豆堿(anagyrine)0.025%,羽扇豆堿(lupanine)痕量,N-甲酰金雀花堿(N-formylcytisine)0.0007%,左旋O-乙;椀迦~堿(O-acetylbaptifoline)等。
「性味」苦;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主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種子:味苦、性寒,有清熱消腫的功能。用于目赤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