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果樹皮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17
五眼果樹皮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樹皮,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主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瘡癬。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Wǔ Yǎn Guǒ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Axillary Choerospondias
「別名」南酸棗、酸棗、酸醋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采收和儲藏:樹皮全年可采,曬干或熬膏。
「原形態」南酸棗 落葉喬木,高8-20m.樹干挺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25-40cm,小葉柄長3-5mm;小葉7-15枚,對生,膜質至紙質,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脈8-10對。花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性花淡紫紅色,排列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狀圓錐花序,長4-10cm;雌花單生于上部葉腋內;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離,長約0.5mm.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cm,徑約2cm,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漿狀,果核長2-2.5cm,徑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喜光,速生,適應性強。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應性強,生長迅速。但不耐寒,要求充分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過酸過堿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種植。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果實夏、秋季成熟,采回晾干后,即可播種。因種子堅硬,用濕沙擦種皮,冷天浸種1d.條播或穴播,行株距30cm×30cm開穴播。覆土4cm,澆水,經常保持苗床濕潤,當苗高35cm左右即可定植。
「化學成份」樹皮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南酸棗甙(choerospondin)。
「性味」酸;澀;涼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主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殺蟲去腐。治瘡瘍潰爛,繡球風及疳疔。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燙火傷,瘡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