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茶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16
五月茶為大戟科植物五月茶的根、葉或果,健脾,生津,活血,解毒,主食少泄瀉,津傷口渴,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出處」出自《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拼音名」Wǔ Yuè Chá
「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Bignay chinalaurel
「別名」五味葉、五味菜、酸味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五月茶的根、葉或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tidesma buniums (L.)Spr.[Stilago bunius L.]采收和儲藏:根、葉,全年均可采;果,夏、秋季采收。采后洗凈,曬干。
「原形態」五月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10m.樹皮灰褐色,幼枝具明顯的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3-10mm,略被柔毛;托葉線形,早落;葉片革質,有光澤,倒卵狀長圓形,長6-16cm,寬2-7cm,先端圓形或漸尖,具短尖頭,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均無毛,側脈7-11對,在背面稍凸起。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頂生或側生的穗狀花序,長6-12cm,具少數分枝;雄花花萼杯狀,3-4淺裂,內被長柔毛;雄蕊3-4,花盤生于雄蕊之外,不規則分裂或全緣;退化雌蕊棒狀;雌花序為總狀花序,長5-12cm,生于分枝的頂部;雌花花盤林狀,有3-4短裂片,具緣毛;子房無毛,長約為花萼的2倍,花柱3,頂生。核果近球形,深紅色,直徑約8mm.花期3-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矩圓形至倒披針狀矩圓形,長6-16cm,寬2-6cm,革質,淡棕綠色,兩面無毛,有光澤;側脈7-11對。氣微,味澀。核果近球形,深紅色,干后呈棕紅色或紫紅色,長5-6mm,直徑約7mm.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份」葉、莖中均含有無羈萜(friedelin),莖中還含三萜類達瑪-20,24-二烯-3β醇(dammara-20,24-dien-3β-ol)。全草含多種維生素如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e),煙酸(nicotinic acid)等。
「性味」酸;平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健脾;生津;活血;解毒。主食少泄瀉;津傷口渴;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止咳,止渴。洗瘡亦可。
2.《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收斂,止瀉,止渴生津,行氣活血。治津液少,消化不良,跌打損傷。
3.《廣西藥植名錄》:葉:解毒,治惡性梅毒。
4.《廣西植物名錄》:葉:治小兒頭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