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16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Zhēn Zhū Cǎo

  【別名】日開夜閉、十字珍珠草(《生草藥性備要》),陰陽草、假油柑(《臨證指南》),真珠蘋(《綱目拾遺》),鯽魚草、胡羞羞(《廣州植物志》),老鴉珠(《福建民間草藥》),夜合珍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落地油柑、小利柑(《陸川本草》),蓇草(《南寧市藥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間草藥》),山皂角(《貴州民間藥物》),葉后珠(《四川中藥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藥》),魚鱗草(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間采收,曬干。

  【原形態】葉下珠(《植物名實圖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禿凈或近禿凈。莖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狀縱棱。單葉互生,排成2列,形似復葉;葉片長橢圓形,長5~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小,尖三角形。花單性,雌雄同株,腋生,細小,赤褐色;無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絲基部合生,藥室縱裂;雌花在葉下2列著生,子房3室。蒴果無柄,扁圓形,徑約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鱗狀凸起物。種子三角狀卵形,淡褐色,有橫紋。花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田邊。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帶根全草,根莖外表淺棕色,有髓;主根不發達,須根多數,淺灰棕色。莖粗約2~3毫米,老莖基部灰褐色;莖枝有縱皺,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紅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分枝有縱皺及不甚明顯的膜翅狀脊線。葉片薄而小,灰綠色,皺縮,易脫落。花細小,腋生于葉背之下,多已于縮。有的帶有扁圓形亦褐色的果實。氣微香,葉味微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性味】甘苦,涼。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苦。

  【歸經】《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經。

  【功能主治】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疳眼,疳積,煲肉食或煎水洗。治頭上生瘡仔成堆,痛癢難抵,煎水洗,研末開油搽亦可。

  ②《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為末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

  ③《植物名實圖考》:治瘴氣。

  ④《福建民間草藥》: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傷。

  ⑤《貴州民間藥物》:理氣消腫。

  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紅白痢疾: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調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傳染性肝炎:鮮葉下珠一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③治小兒疳積,夜盲:葉下珠五至七錢,雞、豬肝酌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痢疾、腹瀉取新鮮全草2~3兩,或干品1~2兩,洗凈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劑,早晚分服。小兒酌減;治療36例,治愈23例,顯效12例,無效1例。有的服兩次即愈。

  ②治療狂犬咬傷取全草4~6株(小兒酌減)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飯粒搗敷受傷之處。6例受狂犬咬傷的患者用上法處理后,均安全無恙。

  【摘錄】《*辭典》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精品 |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 亚洲日韩另类欧美一区二区 |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