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
來源:39健康網發布時間:2013-05-04
【藥 名】:蘇木
【拼 音】:SUMU
【英文名】:Sappan Wood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蘇木的干燥心材。
【功 效】:行血,破瘀,消腫,止痛。
【主 治】:治閉經,痛經,產后惡露不盡,中風,癰疽瘡毒,跌打損傷,痢疾,破傷風。
【性味歸經】:甘、咸,平。①《唐本草》:“味甘咸,平,無毒。”②《本草拾遺》:“寒。”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性涼,味微辛。”④《湯液本草》:“甘而酸辛,性平。”⑤《會約醫鏡》:“味甘辛咸,微溫。”
入心、肝經。①《綱目》:“三陰經血分。”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少陰、足陽明經。”③《藥品化義》:“入肝、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
【用藥忌宜】:血虛無瘀者不宜,孕婦忌服。①《綱目》:“忌鐵。”②《本草經疏》:“產后惡露已凈,由血虛腹痛者不宜用。”③《本經逢原》:“大便不實者禁用。”
【藥物配伍】:1、配桃仁,能活血祛瘀止痛,治婦女經閉,血瘀腹痛及各種瘀血腫痛等。2、配益母草,可治瘀血腹痛,產后惡血不行等。3、配紫草,治癰瘡腫毒。4、配香附,活血行氣,調經止痛,可用于氣滯血瘀的腹痛,脅肋痛及婦女經痛等。5、配川芎,活血消瘀止痛功效顯著,常用于婦女血瘀癥瘕,經閉腹痛及外傷瘀血疼痛,癰疽等癥。
【別 名】:蘇枋(《南方草木狀》)、蘇方(《肘后方》)、蘇方木(《唐本草》)、窊木(《諸蕃志》)、棕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赤木(《獸醫國藥及處方》)、紅柴(《四川中藥志》)
【處方名】:蘇木、蘇枋木
【商品名】:蘇木、蘇枋木,以木質堅實、色紅黃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西、廣東、臺灣、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邊材,取心材,曬干。
【拉丁名】:藥材Lignum Sappan原植物蘇木 Caesalpinia sappan L.
【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論》:“凡使(蘇木),去上粗皮并節了……細銼了,重搗,拌細條梅枝蒸,從已至申,出,陰干用。”
【考 證】:出自《醫學啟源》①《雷公炮炙論》:“蘇方木,若有中心文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色,其力倍常百等。”②《綱目》:“蘇木,煎汁忌鐵器,則色黯。其木蠹之糞,名曰紫納,亦可用。”
【生藥材鑒定】:干燥心材呈圓柱形,有的連接根部,呈不規則稍彎曲的長條狀,長8~100厘米,直徑 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黃棕色,可見紅黃色相間的縱走條紋,有刀削痕及細小的凹入油孔。橫斷面有顯著的年輪,有時中央可見黃白色的髓,并具點狀閃光。質致密,堅硬而重,無臭,味微澀。將本品投入熱水中,水染成鮮艷的桃紅色,加醋則變為黃色,再加堿又變為紅色。以粗大、堅實、色紅黃者為佳。蘇木刨片為不規則的長條形,厚約0.5毫米,寬狹不一,通常寬約1厘米左右,全體呈紅黃色或黃棕色,少數帶有黃白色的邊材;表面有縱紋。質脆,易斷。顯微鑒定: 粉末:黃紅色。①木纖維細長,直徑9-22μm,壁厚或稍厚,斜紋孔稀疏,胞腔線形或較寬大。有的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增厚,木化;方晶直約至17μm。②木射線徑向縱斷面細胞長方形,壁連珠狀增厚,木化,具單紋孔;切向縱斷面射線寬1-2(-3)列細胞,高約至62個細胞,紋孔顯著。 ③具緣紋孔導管大小不一,大者直徑約至于160μm,導管中常含棕色塊狀物。④木薄壁細胞一般較射線細胞長大,壁稍厚,木化,紋孔明顯。此外,可見草酸鈣方晶、棕色塊等。
【中藥化學成分】:木部含無色的原色素一巴西蘇木素(Brasilin)約2% 。巴西蘇木素遇空氣即氧化為巴西蘇木紅素(Brasilein) 。另含蘇木酚 (Sappanin 即2,4,3’,4’-四羥基聯苯),可做有機試劑,檢查鋁離子 。又含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水芹烯(a-l-Phellandrene)及羅勒烯(Ocimene)。還含鞣質 。心材含巴西蘇木素(brasilin)約2%,在空氣中易氧化成巴西蘇木色素(brasilein);另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d-水芹烯(d-a-phenllandrene), 羅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鞣質。
【中藥化學鑒定】:(1)取本品碎片投入熱水中,水染成鮮桃紅色;加酸變黃色,再加堿液仍變為紅色。(2)取本品粉末10g,置帶塞試管中,加水50ml,密塞,反復振搖并放置約4h,濾過,濾液顯橘紅色,置紫外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取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2滴,顯猩紅色,置紫外燈(365nm)下觀察,顯藍色熒光,再加鹽酸顯酸性后,溶液變為橙色,置紫外燈下(365nm)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巴西蘇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