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經濟常識判斷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2-09-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經濟常識在公務員考試中每年都考,命題人主要青睞于對我國重大經濟政策和措施的考查。中公教育專家總結其主要有兩點:從時間上看,主要涉及改革開放后的經濟政策;從政策層面上看,主要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相關內容。
經濟學上的新名詞,中央的新經濟政策及其闡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政策等都可能成為考點。同時這些知識點也都屬于時政的范疇,所以中。公教育認為考生切忌置時政內容于不顧,要充分重視時政。
在做題的過程中,有的題目專業性比較強,可能需要運用專業知識,但是對于大多數非經濟專業的考生來說則要旁敲側擊、獨辟蹊徑來降低考題難度。用排除法先排除掉迷惑項,再把與我們生活聯系密切的選項進行分析,一步步推理來解答。
「例題」在經濟衰退時期,有利于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是( )。
A.降低稅率
B.提高利率
C.縮減財政支出
D.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中公解析:擴大內需本來是一個專業的經濟學名詞,選項中的存款準備金率等名詞的專業性也比較強,看似無從下手。但是我們可以從與生活密切相連的利率入手,可以聯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們就更愿意把錢存在銀行,這樣消費會減少,內需難以擴大。再分析稅率,如個人所得稅率降低,我們的工資會增加,能用于消費部分的自然也更多,可以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這樣就可快速地得出答案,應選A項。
一、國民經濟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是以整個國民經濟或社會再生產為對象的宏觀核算。國民經濟核算中最核心的一個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簡稱為GDP)。
GDP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一國國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新核算體系在整體結構上把國民經濟循環中實物運動和資金運動、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緊密聯系起來,主要由社會再生產核算表和經濟循環賬戶兩部分組成。具體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國民經濟賬戶和兩張附屬表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國內生產總值表、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表和資產負債表;一套國民經濟賬戶,包括經濟總體賬戶、國內機構部門賬戶和國外部門賬戶;兩張附屬表,即自然資源實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資源與人力資本實物量核算表。
二、總供給與總需求
(一)總供給
為了保持經濟總量平衡,首先必須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這是保持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必要條件。
總供給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所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量,指一個國家全部企業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總產出的量。
供給能力取決于一定的制度、技術水平、勞動力的投入量、資本的投入量。在短期,經濟制度、技術水平和資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穩定的,可以看作是給定的,這樣總供給能力就取決于勞動的投入量即就業量,于是總供給問題就可以歸結為就業問題。
總供給由消費、儲蓄、政府收入、進口四部分組成。
(二)總需求
總需求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對最終產品和勞務愿意購買并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量。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組成。
總需求水平主要取決于自發性的支出、市場利率和價格水平。總需求隨著自發性支出增加、名義貨幣的供給增加、價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政府通過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名義貨幣供給量,并通過改變政府的購買等影響自發性支出。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