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記載的黃芪功效
來源: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09-21
黃芪也是黃耆,是滋補良藥,黃芪有生津生血的功效,所以外科學家又稱其為圣藥。黃芪的功效主要有:通調血脈,排膿止痛,治脾肺虛熱,溫養睥胃。在我國黃芪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是中醫學中的良藥。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圣藥。”(《本經逢原》)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圣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黃芪是一種味甘溫熱中藥,中醫專家提示黃芪能補氣養血,其功能甚多。黃芪的功效可用于氣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黃芪能排膿,斂瘡生肌,這也是女性朋友美容養顏的一大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