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五行學說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7-15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并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一樣,它也是一種哲學概念,是一種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這五類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祖國醫學中,首先以歸類的方法,說明人體各部位之間,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次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說明人體各部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系。在病理情況下,也以這種關系分析判斷病情。
五行的屬性:木-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
金-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