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建筑和建筑師一直背負著“抄襲國外建筑”的惡名,這在建筑界是眾所周知的,盡管事實并沒有那么糟糕。要說中國建筑全盤照抄國外建筑,這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一段時間以來,雖然建筑批評界把矛頭指向建筑和建筑師,但終因批評底氣不足,常常是環顧左右而言他,不得要領。但是話又要說回來,空穴來風,未必無音。畢竟,抄襲現象的存在又是當前建筑設計中無法回避的現實。建筑師們也因被揪住了“小辮子”而忍氣吞聲,不敢反抗——這既是中國建筑設計界、亦是中國建筑批評界的真實狀態。
它與抄襲有何不一樣?馬克思主義認為,模仿是社會群體中的個體行為,它受到群體意識的制約。只要個體之間有交流,模仿行為就有可能發生。模仿是個體適應群體并向著群體中最優秀、最強大、最完美的個體發展的最初手段,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由低級向高級、幼稚向成熟進化的必經階段。所以模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是必然的。但模仿有別于抄襲,模仿是基于對模仿對象的分析和理解,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抄襲是不加揚棄、全盤接收,無論好壞、全部拿來的惡習,它嚴重違背了藝術創作的精神:真誠,獨立、自由。事實上,中國建筑設計過程中更多的是對國外建筑的模仿。現代建筑的發展已近百年,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建筑目前的水平,無論是規模、數量、質量、技術還是創作思想,與西方國家還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是文化理念上的落差更是顯而易見。盡管我們一直在呼喊要抵制西方文化的民族滲透和侵入,但到現在它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文化環境。
不僅如此,加入WTO以后,西方文化將更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因此,要縮短距離、適應發展,就要面對現實。對建筑師而言,模仿是第一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當然,技術上的模仿是簡單而容易的,立竿見影的;但理念上的模仿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了,那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當中還有許多抉擇和揚棄的焦灼與痛苦。這將是對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一個有著輝煌建筑歷史的民族的考驗,尤其是自尊心的考驗。當然,模仿也需要建筑師有相當的專業眼光和經驗水平。對模仿對象的理解和感悟會激發出建筑師或者隱藏或者潛在的創作靈感和更加強烈的創作沖動,建筑師的獨到的創作也會因此應運而生。這種時候誕生的作品往往是比較優秀的作品,甚至是傳世之作。這時候的模仿也恰如中藥中的藥引,因為它的作用而使中藥的藥效發揮到極致。倘若建筑師不自重,抄襲別人的成果,即使抄襲的對象是一個經典的建筑,那么這個復制品最終不是給建筑師帶來榮譽,而是尷尬,甚至恥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