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務員行測考試言語理解題(二十三)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7-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閱讀下面短文,回答33-36題
中國加入WTO在經濟上的好處顯而易見,對文化的影響也是重大而長遠的。
從歷史上看,各國經濟的每一步發展總是伴隨著文化的交融。中國漢唐盛世時期與西域、匈奴、朝鮮、日本的交流,大大地促進了后者經濟的發展,也對他們的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北方突厥、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南遷,鮮卑族主動推行漢化政策,都是文化交融的結果。
一個明顯的事實不容忽視,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如中國、埃及、印度、縱有幾千年的古代文明,卻落后于沒有多少年古代文明的西方國家,美國從《獨立宣言》發表到今天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究其根源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跟不上經濟飛速發展的要求,反而拖了經濟發展的后腿。馬克思在《德意志的意識形態》中就提到,人類的生產工具有兩種,一是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一是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我們缺少的正是創造生產工具的現代文明。
我們在經濟的往來中,不能只懂經濟,對外部文化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多種文化的相互吸納和融合的過程就是碰撞與消除排斥的過程,以致產生誤解,使部分極端主義者借民眾的無知打著民族文化或民族主義的招牌對先進的外來文化進行盲目的抵制,這種現象在我國發展落后時期屢見不鮮。清朝后期的極端封閉,使得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發生嚴重扭曲,阻滯了整個文明的進程,就是明證。
其實中華民族素來就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就是最早記載古代人民對異域異物渴望的典籍。后來張騫出使西域,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將馬列主義引入中國,并在我國成燎原之勢,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進入一個新時代。世界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尤其不應該妄自菲薄。
過去,我們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吸納、融合是積極、主動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就來自于世界的哺育滋養,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只有與外部世界不斷地交流、融合才能得到發展,鄧小平同志及時地提出對外開放,其中理所當然包括文化的開放,加放WTO以后必將從文化的根源——經濟上——體現文化發展的契機。
當前,加入WTO以后,西文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多樣文化將會漂洋過海蜂擁而至,這股潮流將以其廣泛的覆蓋性滲透到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我國的文化產生影響。同樣,我國的優秀文化也將給世界帶來影響,被他們逐漸理解和接受,我們在世界舞臺的角色也更加豐滿。
對我們而言,這種交流、融合是應該有選擇的。無庸諱言,我們和西文有很大差距,經濟學家Rolben fogel(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指出,現今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1897年左右的水平。即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選擇:完全接受西方還是走平等交流互惠互利的道路。
WTO帶來更多的經濟交流,文化的融通必然伴隨其間。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文化,但傳統文化更需要豐富和交流。社科院的耿云同志曾指出“傳統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們像驢子一樣馱著它走,各人的馱法不同,聰明的人把它化為養料輕松的走向未來,愚蠢人把它當做祖傳寶貝,永遠是沉重的負擔。”
33.下面對“文化交流”的含義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化交流總是雙向的、對等的(或說是等值的)。
B.文化交流包含了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C.文化交流包含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與排斥。
D.文化信息大多首先從先進地區流向落后地區。
34.作者認為,世界上文明古國在近代落后的直接原因是 ( )
A.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所累。
B.文化封閉未能與世界經濟發展同步。
C.缺少創造生產工具的現代文明。
D.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與排斥。
35.對作者引用耿云的話(傳統文化好比……是沉重的負擔)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強調我們需要傳統文化,要把它化作養料吸收。
B.反對把傳統文化固化,當作物件加以傳承。
C.啟示讀者,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徹底改造傳統文化。
D.用以類比在文化交流中對外來文化也要化作養料吸收。
36.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加入WTO后,對我國經濟上正面影響多,文化上負面影響大。
B.拒絕外來文化,雖能保持傳統文化的原貌,但它會阻滯整個文明的進程。
C.我們和西方有很大差距,必須完全接受西方,走平等互惠的道路。
D.沒有文化交流,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
答案:33.A 34.B 35.C 36.D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