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試申論熱點:國內種業危機
來源:發布時間:2011-07-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背景材料
相對于擁有品種和技術優勢的外資企業,在國內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
中國種業建國以來第三次“最高規格”會議,5月9日在湖南長沙召開。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便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在4月18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對我國種業未來發展進行安排部署,大幅度提高種子行業準入門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此前已專門就我國種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快農作物種業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實施科技興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出席會議的回良玉副總理也在會上強調,目前我國種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然較低,品種多亂雜、企業多小散、種子假冒偽劣等問題仍然突出,種業面臨的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應對。
二、原因分析
國內種業“小、散、亂”
國內種業市場目前存在“小、散、亂”的局面。在業內人士看來,最要命的是“中國種子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其銷售額的1%,有的企業1%還不到,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而在研發投入上,跨國公司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達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銷售收入為105.02億美元,而研發投入高達12.05億美元,先鋒公司研發投入也高達16.51億美元,甚至比一個國家的投入都多。《意見》也指出,“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
據調查,國內種子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種質資源鑒定、改良、創新和分子育種等基礎性研究薄弱,沒有基礎研究的支撐,商業育種也難以持續創新;二是很多科研單位不進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擁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雜交品種、然后賣種子賺錢;三是相比國外“工廠流水線式”的育種方式,國內育種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類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
三、解決措施
科研是國內種業發展掣肘
既然國內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大部分品種出自科研單位,那么科研的現況又是怎樣呢?中國農科院教授、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對《經濟參考報》表示,國內種業科研是一流的設備、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種。
張世煌認為,科研管理應明確該公益的歸公益,該商業的歸商業。科研單位進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會化,支持企業進行商業性開發。商業育種則要逐漸交給企業,通過5到10年的時間,讓企業成為產品創新和商業育種的主體。
此外,張銘堂也建議,國家應選幾家有希望的、年輕、有潛力的公司,幫助他們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體系,做大做強,成為中國領軍的企業,這樣才能和大型外資企業抗衡。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