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片段閱讀的口訣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4-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每種題型,只給一句口訣,但是每句口訣可以解決這種題型里面的所有題,可謂“一句話解決所有問題”?谠E包羅萬象,需要仔細體會各種細微的變化,特別是在真題不斷使用口訣,形成一種思維習慣。
一、主旨題口決:選項對策與全面,先看但是再看果
主旨題是片段閱讀的半壁江山,考生應該花最多的精力在主旨題的突破上。主旨題主要采用兩種辦法:
(一)第一種方法:選項特征法
選項特征法從選項的標志詞語入手,是通過觀察選項的特征,直接得出答案。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看題干,直接得出答案”。
選項的特征共有12種,在主旨題中只需要掌握兩種,就能很好地把題做出來。剩余的10種,對于細節題非常有效,所以我們放在細節題中進行介紹。而且這10個特征可以用于片段閱讀中的任意題型,并能夠快速的判斷出錯誤的選項,給我們做題提供了很多方便。建議大家在做真題的時候可以用這10個特征對每一個選項進行判斷,久而久之,會對選項非常敏感,形成一種快速判定的語感。
下面介紹主旨題中需要掌握的兩個特征:
特征一:對策,包括措施、做法等。常帶有“應”,“要”等標志。國考是為了挑選國家級的公務員,公務員的重要職責是要務實地解決現實問題。片段閱讀是考察公務員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題型,所以帶有對策的選項常常是正確的選項。
特征二:全面,比如有兩個以上的主體詞,或者一個選項包含其他選項。全面意識是每個公務員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強調從兩個方面全面地看待問題,公務員在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總覽全局,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所以,對文段中給出的語句,能不能全面的認識,是考察公務員綜合分析能力的關鍵,含信息詞最多的選項或者兼顧其他選項的選項,一定是正確的選項。比如下面一道真題:
2007.11 .為什么有些領導者不愿意承擔管理過程中的“教練”角色?為什么很多領導者不愿意花時問去教別人?一方面是因為輔導員工要花去大量的時間,而領導者的時間本來就是最寶貴的資源。另一個原因則在于對下屬的輔導是否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難說清的事情。因為有很多知識和方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而從更深的層次來說,“教練”角色要求領導者兼具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素質,這也是一般人難以具備的。
最適合做本段文宇標題的是:
A .效率低下,領導之過?
B .團隊意識亟待增強
C .員工培訓,豈容忽視?
D .做領導易,做“教練”難
解析:D是兩層意思的對比,比其它三個選項更全面,所以選D.
我們把這兩個特征形象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主旨題的前半句口訣——“選項對策與全面”。 (郭五林、帥理)
(二)第二種方法:題干特征法
在08年以前,選項特征法幾乎能應付所有的主旨題。
但是國考是一個命題和做題不斷博弈的過程,當這種“只看選項不看題干”的解法在全國風靡的時候,命題者終于找到了破解選項特征法的辦法,并且在08年連設兩道陷阱,從此在選項特征法堅不可摧的外壁上拉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破解選項特征法的陷阱是非常著名的“引申陷阱”。它的設計原理是:作為主旨題,需要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理解,不能過度地引申到解決問題上,如果文段提出的只是問題而沒有對策,那么該段的主要意思就應該是問題,而不是對策。下面一起看一下08年的其中一個“引申陷阱”: (郭五林、帥理)
08.6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古國,我國擁有十分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活態的文化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但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文化標準化以及環境條件的變化,尚有不計其數的文化遺產正處于瀕危狀態,它們猶如一個個影子,隨時都可能消亡。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有新思路
B .要重視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新問題
C .新形勢下亟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D .諸多因素威脅著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態
解析:當年大多數考生選擇了C,直到現在很多的答案是都還是C.通過上面的理論可以看出,文段之中只提到了問題:“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文化標準化以及環境條件的變化,尚有不計其數的文化遺產正處于瀕危狀態,它們猶如一個個影子,隨時都可能消亡”,而沒有對策,那么這段的主要意思應該是突出問題的嚴重性,而不是引申出對策,呼吁大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所以C是偽裝成對策的樣子,引誘考生對其進行選擇,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個“引申陷阱”。
“引申陷阱”從08年開始出現,09年風頭不減,相信2010年的考試仍然是考察熱點。
那么,如何才能應對命題上的新變化呢?
我們發現不僅選項有特征法,題干的結構也有一定的特征。題干特征法起源于下面的思路:
片段閱讀的優點在于能方便地設置一個虛擬的行政場景,考察大家對實際問題的認識、分析和解決能力。所以在編寫題干的時候,要按照公文的基本結構來組合,公文結構是由“開始+(轉折)問題+論證+對策+結果”構成:
開始:是引入的話。公務員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一般不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欲抑先揚的方式,說明我們的成績是主要的,不足是局部的。
問題:在引入之后,通過轉折,提出問題。
論證:論證是通過原因、數據和實例論述對策,是中間過程,不是主旨題考察的重點(主旨題把握的是文段中心),所以原因、實例和數據是不能作為答案的。比如07年的兩道真題:
07.4 .行為科學研究顯示,工作中的人際關系通常不那么復雜,也寬松些?赡苁怯捎谶@種人際關系更有規律,更易于預料,因此也更容易協調。因為人們知道他們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強調:
A .普通的人際關系缺乏規律
B .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
C .共同的目標使工作人員很團結
D .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要靠共同努力
解析:原文第二句有“由于”,第三句有“因為”,主旨題是對文段中心論點的考察,原因是對中心論點的一種論證,表示原因的句子是不能作為主旨題的答案的,所以我們要首先排除“由于這種人際關系更有規律,更易于預料,因此也更容易協調”和“因為人們知道他們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這兩句。排除之后,文段只剩下第一句“工作中的人際關系通常不那么復雜”,這和B項的“關系比較簡單”如出一轍,選B.
07.13.英國科學家指出。在南極上空,大氣層中的散逸層頂在過去 40 年中下降了大約 8 公里。在歐洲上空。也得出了類似的觀察結論。科學家認為,由于溫室效應,大氣層可能會繼續收縮。在 21 世紀。預計二氧化碳濃度會增加數倍,這會使太空邊界縮小 20公里,使散逸層以上區域熱電離層的密度繼續變小,正在收縮的大氣層至少對衛星會有不可預料的影響。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 .太空邊界縮小的幅度會逐漸加大
B .溫室效應會使大氣層繼續收縮
C .大氣層中的散逸層頂會不斷下降
D .正在收縮的大氣層對衛星的影響不可預料
解析:主旨題是對中心論點的把握,數據是對中心論點的一種論證,不能成為答案,第一二句“英國科學家指出。在南極上空,大氣層中的散逸層頂在過去 40 年中下降了大約 8 公里。在歐洲上空。也得出了類似的觀察結論。”和第四句“在 21 世紀。預計二氧化碳濃度會增加數倍,這會使太空邊界縮小 20公里,使散逸層以上區域熱電離層的密度繼續變小,正在收縮的大氣層至少對衛星會有不可預料的影響”為實驗數據,首先應該進行排除。這個時候,文段只剩下一句了,也就是第三句“由于溫室效應,大氣層可能會繼續收縮”,這就是答案,和B項的意思一致。
對策:解決問題,包括觀點;在整個結構中,解決問題當然是最關鍵的,段落中有對策應該先選對策。但是在沒有對策的時候,只剩下“開始、問題、論證和結果”,我們知道開始是鋪墊,結果是補充說明,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所以段落中沒有對策的時候只能選擇問題。
結果:補充說明“如果不這樣會產生什么后果”,“只有采取這些措施才會達到怎樣良好的效果”,“否則會造成嚴重后果”等,用結果的方法表示對策、觀點的重要性。
在實際的做題中,把題干分成四個部分會花很多時間,而且結構中的很多信息對解題來說是沒有用的。
所以,為了快速準確地抓住題干的解題信息,我們歸納出兩種特征,在看題干的時候,只需要抓這兩個特征就能夠選出答案:
特征一:開頭部分的轉折,轉折的詞有“但是、但、可是、可、而、實際上、事實上”等,答案就在轉折之后。
標志二:結尾部分的結果,結果的標志有“如果…不…,否則,才”等和所有表示結果的句子,答案總在結果之前。
我們把這兩個特征形象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主旨題的后半句口訣——“先看但是再看果”。
最后,回到08年的那道題,在題干中發現了“但”,選項D在“但”之后出現,而C沒有在題干出現,修正答案,選擇D.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