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申論范文:文化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3-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以內容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文化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面對全球文化市場上強勢的西方文化產品,我們該如何努力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如何適時地做出調整,借助北京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極佳展示機會,重建文化中國的國際形象,將具有5000年文明傳統、又經過現代轉換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上去,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挑戰和機遇。因此,必須把文化產業放在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涉外文化產業、積極參于國際文化競爭,讓中國文化快速走出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之所以能夠從一個文化資源小國變成文化輸出大國,就在于它順應了歷史潮流。在這方面美國創造了自己的經驗。美國沒有文化部,它的文化產業歸商業部管轄。由于市場化運作,商業機制的介入,營銷比較對路,文化藝術的傳播、推廣、再創造變得很及時;同時,商業組織獲得巨大回報,使美國的文化產業獲得長足的發展。結果是文化創造和社會生活有活力,企業有實力,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很有競爭力。美國的文化企業得了先機,不僅可以取得高額利潤,而且可以利用優勢整合外部(國外)資源,占有更大市場份額。伴隨著這種循環,美國和西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體系也占據了咄咄逼人的攻勢地位。這一切都表明,將市場作為發展文化的手段,不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而且可以使它成為一種有效的、先進的、強大的手段。在以復制技術為基礎的文化產業迅速做大的同時,美國社會意識到了原創的重要性,意識到最終是“內容為王”,所以政府制定了相當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勵、扶持原創藝術的發展,進而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后勁。這一連串的“高難動作”也值得我們借鑒。
文化競爭力是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美國文化的全球化是其全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國家行為。這與文化產業在美國國民經濟及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頂著國內外巨大壓力進行了社會結構調整,其后又進行了3次國家總體產業布局的調整,每一次調整都進一步加大了文化、知識和高新技術的含量,結果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文化競爭力。
我國當前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方針,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決策,是要在文化產品生產領域改變過去的計劃體制、建立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體現了文化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將對我國未來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