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行測》經濟常識復習二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1-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從歷年國家和北京社招公務員考試看,經濟常識題所占比重較少,分值不高,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盡管情況如此,對于此類題型我們依然不能放松警惕。時常有考生朋友們抱怨:經濟常識題分值如此之低,但復習過程卻如此繁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卻如此之多,太不值得了。但考生朋友們,您想過嗎?由于公務員考試競爭的慘烈程度,一分甚至零點幾分都會為您的公考成功增加一枚重重的法碼,讓您笑到最后,因此我們必須為這小小的幾分花去大量的時間。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常常是之前準備了一桶水,最后卻只用了一滴,但正是這些知識的大量儲備,才往往能使人在考場上把握人生的走向,也往往是這一滴才會成就您最終的輝煌。
以下是我們對經濟常識知識點進行的一些歸納,以便考生復習: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馬政經研究的對象。
5.物質資料生產的“四環節”和“三要素”
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它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并不否定其他環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條件下,消費也能決定生產,分配、交換也都是生產得以連續進行的條件,這些表現是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物質資料生產由三要素構成: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包括自然物和經過人的勞動改造過的物質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統稱為生產資料。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構成勞動過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普遍的要素。
6.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為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系是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化的原因和新舊生產關系更替的依據;是否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是評判生產關系先進或落后的根本標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展變化亦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進行的。因而,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