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熱背后民眾不能容忍的三大問題
來源:南方周末發布時間:2010-12-1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每年“國考”大熱時節,相關話題也會隨之大熱。輿論當然是批得多,褒得少。批的依據翻來覆去不外這么幾個:
第一,中國的官已經夠多了,民眾供養官員的負擔也夠重了。
第二,當官正在成為吞噬人才的黑洞,大學畢業生每5-7人就有1個會去考公務員。最優秀的人才應該參與生產性、創造性工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爭著搶著去當官。
第三,之所以大學生都搶著當官,首要目標并非為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而是在現階段,部分官員即使不濫用權力,也能獲取可觀的個人利益,起了糟糕的示范效應。當官相對于其他行業,投入小、風險低、收益大,被整個社會視為個人成功的“捷徑”。
我們不妨來具體探討一下這些依據,因為只有搞清楚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民眾的不滿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解決之道。
中國的官真的很多嗎?
從財政這一塊看,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6.8萬億元,相當于4億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3.3億農民的純收入。也就是說,政府一年花的錢相當于4億城鎮居民,或者13.3億農民一年可花的錢。要這么多老百姓供養的政府當然說得上龐大。
但對此,反對者也有話說,中國的政府是“全能型”政府,財政除支付薪水,提供公共服務、社會福利……還要涵蓋諸如經濟開發建設等等,比如4萬億,這么多的事要做,這需要多少錢,多少人?現在的政府已經算廉潔高效的了。“公務員熱”為什么不能看作是民眾對政府工作的肯定呢?
有個一度流行的指標,就是官民比例,指的是政府就業占人口的比例。以2005年美國1:94的數據作為基準,剛有中國學者提出了中國的官民比例為1:26,就立刻有人提出了1:198,又是一番口舌之爭。更何況,歐美國家的政府就業,恰恰排除了不少選舉產生的官,而包含了政府的一般性雇員,以及公共服務機構的雇員如教師、消防員、公立圖書館的館員、公立醫院的護士等等,這實在和我們的“官”不是一個概念。我們的“官”總是和權力相聯系的,不僅僅存在于政府,還存在于政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等,當然他們有的是公務員,有的則不是,也很難說得清,他們是否由政府供養。
當然還有一個指標就是和歷史比。比如乾隆中期,1766年清廷的財政稅收為4937萬兩銀子,那時一個普通北京工人的年收入大約為24兩銀子,于是205萬普通北京人就可以支撐乾隆朝的開支。如果覺得京城的人均收入太高,那就減一半作為全國城鎮人均收入,那也就四百多萬人收入的總和。無論我們怎么強調現代政府的復雜性、職能的多樣性,顯然,當代中國民眾供養政府的負擔都的確重了一些。
不過,看了后兩個反對理由就知道,民眾、媒體對“公務員熱”的憂思,其實不在官多。比如,中國提供的個人發展路徑太少,太狹窄了。畢竟,人都是理性的,都會計算個人的投入產出比,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對于大學生們而言,如果當官提供的性價比遠遠超過了從事生產性、創造性的工作,那不選擇當官才奇怪。更何況,相比十年前,公開招考提供了機會及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已經算進步了。
再比如,就是對制度不能有效遏制權力濫用的憤怒。一些工資水平明明普通的官員,僅僅因為職務就能獲得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住房、財產、享受,還有社會的積極評價。這對社會的影響實在是巨大。其實,官多了,民眾也就認了。民眾不能容忍的是躲在“官熱”背后的那些問題。想扭轉這個非正常的熱,裁官恐怕不容易。最容易拿來主義的成功經驗是:一、公開政府就業的編制和各項開支;二、政府就業的收入比照相應私營部門的略低,讓鼓勵創造性、生產性工作成為社會風尚。如此一來,如果公務員還熱,才是國家之福,國民之幸。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