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公務員考試科目進大學讓大學精神蒙羞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在如今這個百萬國考大軍都去擠獨木橋的時代,公務員考試之熱早已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今天,公考科目走進大學,對于這樣一個“創意”,我們的內心實在是五味雜陳。
據11月8日的《河北青年報》報道,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將《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項公務員考試的筆試科目作為該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必修課,以幫助學生順利通過省市級的公務員考試。目前,這兩項新設定的必修課因為實用性很強受到了本專業學生的好評。
新聞一出,網友的質疑聲不斷。不過看得出來,河北師范大學將公務員考試科目列為必修課,可謂煞費苦心。既考慮和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又考慮到學生的未來與就業前途;既聚攏了人氣,又體現了人文關懷,何樂而不為呢?但這個一舉多得的好意,為何遭遇拍磚不斷?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愿意當公務員。我們不否認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也不否認在這樣一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語境下,考公務員是大學生的一個良好出路。但是,它卻不是大學生的唯一出路。所謂人各有志,每個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理想及人生規劃,我們不能強迫甚至左右他們的選擇,這是一種起碼的尊重。
第二,網友的質疑和擔憂不無道理。難道學子十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公務員嗎?難道大學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官員嗎?
在社會環境浮躁的今天,大學里也盛行著官本位思想和功利之風,這已不是我們第一次深感遺憾。本色而純凈的大學精神,如今已離我們太過遙遠。我們總是在抱怨,人家世界一流名校大師層出不窮,為什么我們培養不出大師?因為人家研究人文與學術的時候,我們在忙著培養官員。
第三,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我們整天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中糾結,但卻忽視了將公考科目納入大學,其實又是一次應試教育的延伸與重復。與高考同樣,我們在跨過一座又一座獨木橋后,又將擠上另一座獨木橋。
古有科舉考試,今有國家公考。雖不至于像八股文那樣夸張,但是連講求應試技能、考察綜合素質的公務員考試,如今都要在大學設立專門的必修課,再教授專門的學習方法和高分技巧,這不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嗎?這樣的考試所選拔出來的公務員,除了一紙高分,能具備全面綜合的素質嗎?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和解決實際問題嗎?
話說回來,如果真的考慮到學生的切身需要,并不是要一味地遠離和刻意回避公務員考試。高校可以以選修課或課外組織培訓班等形式,來吸引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學生,這樣既可以打破被動性,又可以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實際的幫助。
大學之所以稱為大學,是由其獨立而特殊的人文精神所定,大學生所應該培養與歷練的,除了學術和思想的自由,更應該包括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無以替代的。
這種以就業和市場來論英雄,將自身商業化、功利化的高校,會不會只是當今我們逐漸喪失的大學精神的一個縮影?(評論員 張靜)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