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分析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土地管理為背景
2007年國考申論的主題是土地征用與土地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各項建設特別是城市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的規模在日益擴大,國家采取向農村征用土地的辦法,來滿足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這也是世界各國通常的做法。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剛性需求同有限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加之土地交易市場由政府壟斷,導致我國在土地征用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糾紛愈演愈烈,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因素。
土地是農民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生存的保障,土地征用問題能否妥善解決,不但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能否穩定持續健康發展?梢哉f,解決好土地征用問題,既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必須站在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來認識規范土地征用、保護耕地問題。
2004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強調指出,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的,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必須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面清理各類開發區,切實落實暫停審批農用地轉用的決定,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取得積極進展,有力地促進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要確保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成效,減少以至杜絕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圈占土地、亂占濫用耕地等問題。因此,必須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土地資源的關系,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努力盤活土地存量,強化節約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統籌兼顧,標本兼治,進一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由此可見,2007年國考申論材料以土地征用和可持續發展為題材,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是農民最重要生產資料這一現狀的必然選擇。
二、材料解讀
【材料1】依據性一案例性材料
這段材料主要通過河北省石家莊市一郊區農村土地的基本情況介紹,引出了國家土地征用的背景信息——城市化建設與改革開放。既然有土地征用,就必然要有國家征地補貼。國家征地補貼,即國家占用土地補償費用,隨著村民種植作物的不同帶來土地產值的增加,具體補貼額度也在“水漲船高”。緊接著,相關媒體的報道和調查,道出了土地征用的收益分配格局:地方政府、企業集團、村級組織與農民個人各分得土地征用的“一杯羹”。盡管利益均沾,但因角色、身份的差異,這杯羹也有“杯大杯小”之別。進一步道出了土地征用與土地轉讓的最深層次原因在于:利益驅動——商業暴利與官員政績。由此,引出了土地征用的第一個問題:權力尋租——政治腐敗。而西營村位于城市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對于工廠、企業,一概拒絕入內,但經省里特批,一高校在該村被予以征地,隨后雙方產生分歧與沖突,導致耕地閑置、作物受損,使村民正常生活陷入困境。經專家分析,矛盾產生的源頭在于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偏低,失地農民不能得到合理的安置與社會保障,農民土地補償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將為社會穩定帶來威脅與隱患。
材料1的信息關鍵之處在于《財經時報》的報道與《中國改革》雜志調查之后的總結、《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與《土地管理法》的具體規定。材料最后一段專家的分析,應精讀。
本則材料有揭示問題——土地征用滋生權力腐敗、導致部分農民生活無著,背景情況闡述——城市化進程與改革開放,分析原因——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偏低,揭示危害和影響——社會動蕩“暗潮涌動”,安定和諧“搖搖欲墜”,暗含對策——完善相關法規,嚴格依法辦事,重在貫徹落實。
【材料2】依據性—理論性與案例性相結合的材料
本則材料主要介紹了中因村辦企業的相繼破產,昔日被征用的土地持續閑置而引發村民集體上訪。《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土地實行征用。但由于在征用過程中征用名義的違規操作,引發了農民的群體性上訪和干群沖突,加之土地是農民生存的保障,涉及巨額的經濟利益,這就決定了土地爭議具有對抗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接下來一段揭示的主要信息是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兩種選擇,但在申論要求部分不涉及此問題的回答,所以可以作為干擾性材料進行略讀。
材料2倒數第二段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被稱之為“土地新政”,強調了土地征用的審批權限、征地補償標準的具體確立,對農民關于土地征用作出了新承諾,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在最后一段,根據土地使用性質的劃分,把土地轉讓市場區分為兩大類進行交易,這是作答第四大題第一小題的直接依據,該兩段必須精讀。本則材料潛含問題與影響——土地問題引發爭議與沖突,且具有對抗性和持久性的特征,重在對策揭示——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的出臺,表明解決具體申論問題應以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出臺具體政策法規為先,并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舉措以保障人民利益為本。
【材料3】參考性—數據型與案例型相結合的材料
材料3通過江蘇無錫的具體實例揭示保護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發展的辯證法則。在閱讀過程中只要能迅速捕捉到“土地資源消耗量”、“土地復墾量”這兩個關鍵詞,對作答第二大題即可提供參考。
【材料4】參考性—案例性材料
這段材料主要介紹了相關尾礦庫、土場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加大投入,加強創新,改善了生態環境,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通過綠色防護帶的建造,不僅有效地控制了二次揚塵污染,也為我國固體廢物治理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本段材料不僅是作答第三大題第一小題的直接依據,還是作答第二大題進行“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的參考資料。
【材料5】依據性—案例型材料
這段材料主要介紹了河南省開展的整治“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的工作,恢復了大量耕地,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使得當地經濟發展后勁十足,當地百姓“喜逐顏開”。
【材料6】依據性—理論型材料
這段材料涉及兩個重要概念“地荒”與“存量土地”的準確理解與專業闡釋。在閱讀過程中要重點把握以下內容:土地使用的潛力來自于城鄉之間的統籌,來自于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調整。通過存量土地的調整和再調整,舊城舊村、老工業區和老企業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騰出新的用地空間,能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解決“地荒”問題。另外,大量的土地閑置,主要是因為一些地方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大面積占用土地。同時土地管理措施不力,為一些地方變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讓土地帶來了可乘之機。當然,城鄉規劃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設用地指標。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不占或盡量少占農用地,土地利用必須保證60%以下是存量土地。
由此可見,所謂“地荒”是指城市建設用地的供應量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問題。“存量土地”,是指現有城鄉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閑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產出低的土地,即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現有城鄉建設用地。
【材料7】依據性—案例性與理論性相結合的材料
這段材料旨在闡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原因在于土地供應著98%的全球所有類型的食物,事關整個人類的生存。然而,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土地退化過程,也決定著土地利用的持續性。因此,要保持農業產品或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就必須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續性,防止土地資源退化和不斷提高土地質量或生產潛力。所以,本則材料在土地質量、土地生產潛力、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退化和污染情況以及水土資源環境的保護等方面對“持續土地利用管理”有參考價值。
三、解題思路
第一題:歸納概括題
根據限定資料,進行材料整理,本質上屬于主要內容的概括,重在考查考生全面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能力。作答概括類試題,核心要求即在于滿足材料的客觀性。按照限定的資料范圍,看給定資料1、2說明了那些內容,提煉要點的表現形式:問題、原因、影響、對策等,進而按照要點的邏輯關系來加工要點,即為本題作答思路。
首先,揭示問題并分析原因。近年來,土地征用工作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像農村土地征用量過大、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被征地農民的安置無著等。其次,概括影響及危害。一是失地農民得不到合理補償和妥善安置,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隱患;二是農地征用過多過濫,將造成土地資源枯竭和生態惡化,導致地區發展后勁不足;三是因土地收益,政府的廉潔性和公信力在百姓心中降低。最后,闡述解決之策。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土地保護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法律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嚴格依法管理土地,規范征地審批,有序征用土地,防止與民爭利;按規定標準足額兌現征地補償費用,使農民享受征地帶來的利益,合理保障農民的經濟權利,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第二題:綜合分析題
評價問題,本應是分析類題型,但在申論考試中有其特殊的意義,如2007年國考要求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管理水平,2008年浙江省考要求評價該省的小康社會建設,這種評價是概括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前者需要概括材料中提出的持續利用土地工作方針;后者需要總結浙江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道路、發展現狀,提出未來方向和思路,這本質上是對“工作方針、總體思路”也可以說是“發展戰略”(按浙江題的情況)的概括,概括的內容,正是某項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則、方針。
本題為資料的深度提煉概括題,不僅要求深入理解材料,還要掌握相應的土地持續利用專業知識,對“持續土地利用管理”可從以下方面評價:土地資源消耗量、土地復墾量、存量土地、土地生態情況等。
第三題:歸納概括題;概念類綜合分析題
第一小題要求概括說明排土場、尾礦庫的綠化,“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整治的目的和意義,即對這些做法的效果與作用進行闡述,屬于再現材料主要信息,作答難度偏小,直接到材料中尋找要點即可。根據給定資料的內容,通過總結與歸納,上述做法的目的和意義可從環境改善、土地增量、占補平衡、復墾利用、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方面予以作答。
第二小題要求結合材料對專業名詞“存量土地”以及生活名詞“地荒”,類似“油荒”、“饑荒”等,進行解釋分析,對應試者的土地管理知識以及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作答難度偏大,一般考生面對此問題會手足無措,需要應試者在申論備考的過程中廣涉獵、多積累,公考恰好所考查的就是考生良好的綜合知識能力。所謂存量土地,廣義上講是泛指城鄉建設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狹義上講是指現有城鄉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閑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產出低的土地,即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現有城鄉建設用地。而地荒,是指城市建設用地的供應量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問題。
第四題:歸納概括題
第一小題要求對土地轉讓市場的兩大類交易進行區分,并以此解決“農民沒有權利為自己的土地定價”的問題。作答本題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準確認識土地轉讓的概念。土地所有人將土地所有權有償或無償地轉移給他人,稱之為土地轉讓。土地轉讓行為只能發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會里,如今的土地轉讓是指依法轉讓土地的使用權。其次,有效區分土地轉讓市場。材料2中根據土地使用性質,把土地轉讓市場區分為兩大類進行交易,以保障農民得到應有的補償。而土地使用性質,無非以下兩種:一是商業性用地,用于建造商品房、別墅等;二是非商業用地,用于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建設。最后,關于如何讓農民有權為自己的土地定價,應區分兩大類市場分別采取具體措施,因地制宜,因類而異。
第二小題要求列出關于地方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用的管理使用情況的專項檢查內容。檢查內容,照理也應該是概括題型,屬于深度概括,即帶有引申性質、以提出方案對策為目的的概括。有兩種情況,一是材料中有明確提示,指出了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檢查,或是從哪些方面發現問題、改進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檢查的對象,也就是檢查內容(問題是一類對象,被檢查的組織、個人也是一類對象,檢查什么是內容,檢查誰卻不是內容);二是沒有明確提示,只在材料中客觀地表現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集中存在于某條材料中,而是分散在材料各部分,需要整理和概括出來,以問題作為明確檢查內容的依據。這種思路相當于“依據問題反推對策”,針對存在什么問題、癥結在哪里,來反向思考應該從哪些環節著手解決。檢查就是要查找、發現并糾正問題,明確了材料中反映的問題,就可以明確檢查需要針對哪些問題來進行。本題的作答可依據兩種思路進行作答:A。根據材料進行提煉。從對耕地補償費用的計算,到對農民生活水平的評估,再到補償費是否全額、及時付清以及對補償款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等方面來檢查。B。根據相關知識、由政府土地征用補償費管理工作實際進行模擬。涉及征用土地的補償標準是否合理、征地補償費用審核發放手續是否規范、征地補償費用是否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以及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況。
第五題:命題式申論文章
最后一題為命題作文,要求以“命脈”為題,寫一篇關于土地問題的文章。本文的寫作思路如下:
首先,確立主題,厘清關系。“命脈”與土地之間關系何在,是首先需要厘清的一個問題。土地是農民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生存的保障?梢哉f,土地就是農民的命脈,而農民是國家的命脈。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一向是國之大計,民之根本。關注農民土地問題,切實保護好失地農民的利益,必將有利于確保我國社會的安全穩定,推動國家社會繁榮昌盛、和諧和睦。
其次,明確方向,確定主旨。題目要求參考給定資料,自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正是申論文章的寫作本質,針對土地問題,如何維系、確保這一民之命脈,國之根本,需要全方位的對策措施來破解。譬如:完善土地法規、加強土地使用與管理規劃、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健全監督機制、嚴格責任查處等。
再次,契合材料立意,把握寫作重點。鑒于申論作答的特殊性——立足參考資料表明觀點,闡述理由,加之作答時間與作答字數所限,在實際寫作中可據以上所述進行篩選: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加強用地規劃、完善征地補償和安置制度三個方面加以重點分析和論述。
最后,總結結尾,升華主題。土地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土地意味著生存空間,土地問題向來攸關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民族的存亡。解決好土地問題,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落實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為對執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檢驗。高度重視土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推進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土地法制,建立嚴格、科學、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