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新大綱行測輔導:閱讀理解(4)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9 10:38: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例3】 (2010-國考-27)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小范圍、低水平的科普活動已遠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理解科學”這個大“科普”,便成為迫切需要全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縱深發展,科學技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邏輯體系,也漸漸遠離了大眾的視線與常識。人們很難憑借以往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來準確理解科學及其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很難判斷其社會價值與意義,這就使得一些科學技術成為橫亙在人類發展道路上的知識壁壘。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公民的科學素養與飛速發展的科學存在差距
B. 在新形勢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C.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臨的種種困難
D. 現代科學技術有成為知識壁壘的可能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這段文字屬于一個非常典型的社會現實類文段,講述了關于科普工作的問題。首句交代背景:科技發展,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低水平的科普不適應時代發展。接著圍繞科普自身特點進行闡述,科學技術逐漸形成自己的概念和邏輯體系,遠離大眾視線。最后陳述結果,造成人們很難理解科學、科技,這使其成為知識壁壘的這一社會現狀。那么不難發現,作者的意圖是要發出呼吁,即盡快提升科普工作的水平,避免上述現狀的繼續蔓延,因此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
【例4】 (2010-國考-28)一只小型廣告燈箱一年可以殺死約35萬只昆蟲。亮如白晝的夜晚還會嚴重影響昆蟲特別是成蟲的生命周期。昆蟲是自然界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小型動物、鳥類和蝙蝠以昆蟲為主要食物,許多植物靠昆蟲授粉,如果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發生變化,必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過度的照明對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更是不言而喻。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光照對動植物生長的主要影響B. 自然界各物種之間的關聯密切
C. 昆蟲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D. 光污染對自然生態平衡的干擾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文段首先列舉了一個例子,即廣告燈箱對昆蟲的影響;接下來又陳述了昆蟲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后尾句揭示出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過度的照明對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更是不言而喻”,符合文意的一項為D項。其中“過度的照明”可以理解為“光污染”。
【例5】 (2010-國考-30)哲學曾經是一種生活方式。所謂蘇格拉底的哲學,不只是他和別人對話的方法,以及他在對話中提出的種種理論,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跡街頭、四處與人閑聊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書面的研究,而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只不過我們后來都忘了這點,把它變成遠離日常的艱深游戲。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區分“學院意義的哲學”和“入世意義的哲學”,并且以后者為尊。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哲學源于生活,應服務于民眾
B. 如今的哲學發展偏離了它的本質
C. 康德和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念一脈相承
D. 當代人們對哲學的詮釋方式發生了改變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A。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文段論述了哲學的意義和價值,并且闡明了作者的觀點,即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過日子的辦法”。不難發現作者通過這段話就是想告訴讀者哲學應該源于生活,為百姓民眾服務,即“入世意義的哲學”,因此正確答案應該是A項。
【名師點評】 有些考生可能會受到B項的干擾。實際上B項表述僅僅為其表面的含義,并非作者說話的目的所在。正是由于“偏離了本質”,我們才應該使哲學回歸其本質,即A項的“源于生活,服務民眾”。
【例6】 (2010-國考-31)在安科萊,以畜牧為生的希馬人和以農業為生的伊魯人共同居住;在亞利桑那,納瓦霍人以前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現在主要以畜牧為生,他們與經營農業的霍皮人為鄰;澳洲東南沿海地帶以前住著以漁獵和劫掠糧食為生的土著居民,現在卻住著從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的歐洲人。
作者列舉這些事實意在說明( )。
A. 環境迫使人們接受某種生活方式
B. 人們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C.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諧相處
D. 地理環境并非人類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文段用并列式的論述方式,講述了在同一地理環境下不同種族的生產方式,實際上就是想要揭示一個道理,即地理環境并非人類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正確答案為D項。有些考生會受到C項的干擾,注意文段的最后一句,“澳洲東南沿海地帶以前住著以漁獵和劫掠糧食為生的土著居民,現在卻住著從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的歐洲人”,并非兩個族群同時共存,而是有一個先后順序的,由此可知C項的表述并不準確,應該予以排除。
【例7】 (2010-國考-32)炮制技術被認為是中醫藥的核心技術,也是中醫獨有的傳統技能,掌握它就等于掌握中醫藥市場。國外企業通常通過在我國開辦飲片加工廠、聘請國內炮制專家“偷學”炮制技術,目前這樣的外資企業達到幾十家。這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對國家在特殊領域的規定并不了解,無從管起;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雖明知這些規定,但為了經濟指標,對此不管不顧。調查表明,國內實際飲片廠數量比國家藥監局公布的多幾百家。
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 國家應加強對炮制技術保密工作的管理
B. 政府應加強對設立中藥飲片廠的資格審查
C. 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受到外資企業的威脅
D. 地方政府應加強對中醫藥行業相關規定的了解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A。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文段前半段就談到了炮制技術的重要性,接著陳述了一個嚴重的社會現實,即國外企業“偷學”炮制技術。后半段分析了原因所在,一方面地方政府無從管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經濟指標不管不顧。不難發現這段文字的論述主體是“炮制技術”,作者圍繞它展開了論述,其意圖就是呼吁政府、國家應該加強對“炮制技術”保密工作的管理,A項為正確答案。B項表述不夠全面,主體有誤,并非僅僅加強資格審查,而應該進行全方位的保密管理。D項同理,僅僅提到了地方政府,缺少加強資格審查這一環境。C項表述僅僅提到了文段的字面含義,并非作者的言外之意,應該予以排除。
【例8】 (2010-國考-36)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偏重的是一種影響力、一種精神性。一個城市的軟實力是外界對這座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覺反應和頭腦印記,是市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與依戀,是城市管理者智慧與情懷的折射。軟實力與硬實力結合,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整體實力,而兩者的相加并非一個常數,軟實力直接影響著硬實力效能的發揮。軟實力像一條軟繩子,硬實力像一堆硬干柴,繩子雖軟,卻可以把硬干柴緊緊捆綁在一起,形成鑄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城市軟實力和硬實力各有側重B. 城市軟實力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C. 城市整體實力的概念及其構成D. 城市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得益彰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考生要明確文段的論述主體,首句就已經非常明確地點明“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很明顯論述主體為“軟實力”。接下來圍繞“軟實力”從其內涵以及其重要性等方面一一加以闡釋,由此可知B項為正確答案。A、C、D三項的論述主體有誤,均予以排除。
【名師點評】 這道題目實際上就是圍繞“軟實力”這一主體單純來論述觀點,無所謂引申與否,考生只要將之后的語句內容加以概括歸納即可得出正確答案。注意在作答意圖推斷題是,不要為了找“言外之意”而不加思索地選擇無關選項或者錯誤的表述。
【例9】 (2010-國考-38)有人說,經濟領域與道德領域的規則不一樣,經濟領域強調的是“經濟人”角色,以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潤為做事原則;而道德領域則要求奉獻、利他、互助等。其實,經濟領域固然有供求信號、等價交換、產權明晰、利潤最大化等規則,但既然它是人們的社會活動,道德原則也會每時每刻滲透其中,兩者難以清晰地割裂開來。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在社會活動中需要兼顧經濟原則與道德原則
B. 社會活動中各領域的價值觀念在互相滲透
C. 市場經濟中倫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D. 社會性是經濟領域和道德領域的共同屬性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C。這是一道意圖推斷題。文段首句分別闡述了經濟領域和道德領域所強調的不同做事原則,接著用弱轉折詞“其實”和強轉折詞“但”表述了一個內涵,即在經濟領域中,道德原則是滲透其中的,二者難以割裂。由此可知C項為正確答案。A項會干擾一些考生的判斷,其錯在陳述主體的偏誤,并非強調二者兼顧,而是要闡述在經濟領域中道德原則不可避免地會存在。B項擴大了論述的范圍,“各領域的價值觀念”表述不妥。D項“社會性”在文中無從得出,屬于無關選項。
【例10】 (2010-國考-40)中國古代禮制要求服裝盡力遮掩身體的各種凹凸,在裁制冕服時可以忽略人體各個部位的三維數據,不需要進行細致的測量。冕服章紋要有效地體現等級區別,圖案就必須清晰可辨、鮮明突出。這使中國古代服飾中與服飾圖案相關的繪、染、織、繡等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也使中國古代服裝的裁制向著有利于突出圖案的方向發展。與西方重視身體三維數據、要求服裝緊窄合體的立體剪裁法不同,中國古代無論是冕服對人所占空間的擴大,還是圖案對冕服平面風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國傳統服裝寬大適體的平面剪裁法。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禮制對官員服裝的規定制約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發展
B. 禮制的要求使中國傳統服裝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C. 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產生與發展為特征
D. 中國古代服裝的剪裁方法推動了印染技術的發展
【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圖推斷題。文段首先闡述了中國古代的禮制要求,接下來又提到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以及與西方的不同,即采面平面剪裁法。通過以上的論述來揭示二者之間的關系,即“禮制的要求使中國傳統服裝采用了平面剪裁法,并且向著有利于突出圖案的方向發展”。由此可知B項為正確答案。A項“制約”一詞不妥,帶有一定的消極傾向性,不符合原文客觀分析的口吻。C項表述不妥,“以……為特征”無從得出。D項表述不是文段的意圖、目的,也應排除。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