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知識:成就和反思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8
社會心理學,作為關注社會行動者在社會語境中的經驗和行為的理智探求,歷經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在科學共同體中贏得了合法性與學科尊嚴,也在公眾中獲得了崇高的社會聲望。它在學科概念框架的建構、學科理論建構、方法體系的完善、實踐應用和學科身份自主性的訴求諸方面,獲得了重要進展。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進展
1、統一的學科概念框架的建構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種面向的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框架即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和情境社會心理學或心理社會學正在解體,并被合理重構。在多依斯《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這本名著的基礎上,社會心理學統一的學科概念框架被引申出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關注個體內過程、人際過程、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從最為微觀的個體內過程到最為宏觀的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是作為整體的社會實在和社會過程的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相應表征。
2、學科理論建構 以社會的延續及個體的獨特性之間的悖論作為基本理論問題,社會心理學在已有的中層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動物行為學、進化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的智慧傳統和研究實踐,力圖在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中,建構相對統一的社會行為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構造的親本投資論、社會認同論、社會表征論和社會建構論,力圖為人類個體和群體在實際的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行為,同時也為人類物種的個體及群體的物種特異的行為特征及其限度,提供科學的解釋、說明和預測。
3、方法體系的完善 社會心理學已經邁入方法多元和方法寬容的時代。實驗的獨斷主宰地位已經消解;方法體系中已有的所有資源,正日益受到均衡的重視。不同理智傳統和方法偏好的社會心理學者之間的刻板觀念、偏見甚至是歧視,正逐漸被密切合作和友善對話所取代。同時,新的研究技術被構造出來,并逐漸產生重要影響。
4、應用實踐的拓展 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研究,正逐漸走出書齋,從兩個方面向應用領域拓展。第一,在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應用社會心理學作為現實問題定向的研究分支,正逐漸地把基礎研究的成果用來處理和應對更為宏大的社會問題。第二,社會心理學有關人性、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正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認知社會心理學家卡尼曼因為有關社會行動者在不確定境況中的判斷啟發式及其偏差的研究,而榮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在過去30年中第3次獲此殊榮,它從一個側面表征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對于以人及其活動為對象的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意義。
5、學科身份自主性的訴求 社會心理學秉承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兩種理智傳統,一直身份曖昧,也因此引發了無休止的論爭: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學或心理學的亞學科、跨學科還是獨立學科?為了應對這些論爭以及它們所隱含的學科間的門戶之見,社會心理學作為關注社會語境中的人類經驗和行為研究的獨立學科的身份訴求正在凸顯。它因此引發不同研究定向和方法偏好的學者在社會關懷的旗幟之下,專注于社會行動者在實際的社會現實中的活動,也正日益體現在有關群際關系、社會認同、符號邊界及生命歷程等問題的研究實踐中。
成長與前景
中國社會心理學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在社會心理學的世界圖景中,它仍處于邊陲地位。中國社會心理學者到現在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還不得不直面這種邊陲地位。中國社會心理學已經取得的成就和所面臨的挑戰,需要深入而冷靜地思考。
1、中國社會心理學學科制度的重構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制度,從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到學科規范的教育、研究和培訓機構和規劃等等,經過前輩學者的不懈努力已經建立,并在學科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仍有重要的功能和潛力有待發揮。在理想意義上,它們能夠和中國社會學會以及中國心理學會密切合作,超越大學系科中制度化的狹隘主義,成為中國社會心理學者信賴和渴望的精神家園。它在申請和動員較為廣泛的社會資源以資助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比個體研究者或研究小組有更大的優勢。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應該能夠凝聚研究力量,統合種種分散研究,組織和編輯代表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水準的權威出版物,如學術期刊和研究叢書,擴大學術影響。
2、學習、借鑒和吸收 中國社會心理學從重建之初,就力圖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和整理西方社會心理學長時間演化的資源,并對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特異性和文化中心主義予以充分的警覺。這些卓有成效的基礎工作已經在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中產生有價值的影響。但這種基礎工作仍遠遠沒有結束,也不能結束。我們今天所渴望的對歐美社會心理學的符號霸權的批判、反思和解構,只有在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才能卓有成效地展開。考慮到社會心理學在中國心理學界和中國社會學界的相對邊緣地位,心理學者和社會學者應該對社會心理學予以更多的關愛;同時,中國心理學界和社會學界的“旗艦期刊”,也應該對中國社會心理學者的研究予以更多的扶植。
3、跨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和本土研究 中國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實踐,已經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如中國人的人格構型,中國人的交往原則等等。但作為國際社會心理學學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土化的中國社會心理學,除了關注中國本土的社會問題、社會現實和社會行動之外,還應該有國際性的學術抱負。
4、基礎研究和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心理學學者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問題定向的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問題在于,這些更容易獲得資助、更容易產生轟動效應的應用研究,卻不足以成為理論建構的基礎。唯有基礎研究,才能生發有創新意義的理論模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結構的轉型,為中國社會心理學者提供了特定而龐大的社會實驗室。只有直面這宏大的社會結構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社會行動,社會心理學的中國學派,才可能邁上孕育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