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講義:假怒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5
情緒與情感的生理心理學
帕帕茲認為在邊緣系統結構中,從海馬經穹窿、乳頭體、丘腦前核和扣帶回,再回到海馬的環路(帕帕茲環路),對情緒產生具有重要作用。
情緒的激活學說和情緒的邊緣系統學說集中地表達了現代神經生理學關于腦高級功能的理論成果。把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的功能特點與情緒和情感過程聯系起來,與巴甫洛夫以前經典神經生理學對于情緒的理論相比,不但具有整體和器官水平的實驗證據,還有細胞生理學的實驗依據。還有許多著名的經典實驗,對情緒生理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如假怒實驗、怒叫反應和自我刺激實驗等。
什么是假怒
切除貓的大腦皮層之后,貓對各種不愉快的刺激如輕觸、氣流等均表現出極度夸大的攻擊性行為表現:弓腰、豎毛、咆哮、嘶叫和張牙舞爪等。這些行為缺乏指向性,很難說動物伴有怒的內心體驗,所以將這種動物的行為表現稱作“假怒”。實驗證明只要手術破壞邊緣皮層、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神經聯系,使大腦皮層對下丘腦的抑制解除,下丘腦機能亢進就會出現“假怒”。
我國生理學家盧于道和朱鶴年于1937年電刺激腦中樞,發現貓能發出呻吟的聲音。1952年他們又深入研究了貓中腦的怒叫中樞。
下丘腦、隔區、杏仁核、海馬、邊緣皮層、前額皮層和顳葉皮層等均是情緒過程的重要腦中樞。邊緣系統在體內環境平衡和情緒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皮膚電反應是由皮膚電阻或電導的變化而造成的。皮膚電阻或電導隨皮膚汗腺機能變化而改變。交感神經興奮,汗腺活動加強,分泌汗液較多。由于汗內鹽成分較多使皮膚導電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膚電反應。皮膚電反應只能作為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的直接指標,也可以作為腦喚醒、警覺水平的間接指標,但無法辨明情緒反應的性質和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