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講義:脊髓動物標本有哪些癥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5
論述脊髓動物標本有哪些癥狀?說明什么問題,證明了什么?
脊髓動物標本(或稱孤立頭標本)、腦干動物標本(或稱孤立大腦標本)以及間腦動物標本(或稱去大腦皮層標本)都是這類研究的著名動物模型。
脊髓動物標本的橫斷手術后(延腦和脊髓之間橫斷切開),首先看到的是脊髓休克現象,各種脊髓反射完全消失,肌張力降低呈現軟性癱瘓狀態。數小時或數日之后,脊髓的運動反射才逐漸恢復,這時可以觀察到脫離腦控制的脊髓運動功能特點。首先,單突觸和二突觸反射活動十分亢進,如果輕敲膝蓋或足部向上輕推時,都可看到小腿或中部出現陣攣性節律性運動,分別稱膝陣攣和踝陣攣反射。這些異常亢進的脊髓反射往往造成全身肌張力增強,呈現出一種典型的硬性癱瘓狀態,四肢伸肌與屈肌同時收縮,肢體發硬。如果醫生用力強行彎曲其肢體時可觀察到鍘力樣強直癥狀。如果這種病人能得到很好照料,他們即使長期臥床,肌肉也并不萎縮,許多植物性神經功能還保持得很好。這些事實說明,正常情況下,腦對脊髓運動功能具有控制調節作用,脫離腦的控制就會出現脊髓運動功能的亢進狀態。
在中腦水平上橫斷腦,橫斷以下部分稱腦干動物標本又稱去大腦動物,橫斷以上部分稱大腦標本。觀察脫離大腦以后腦干對脊髓運動功能的作用。此時,可觀察到3種特殊反射亢進現象:去大腦強直、頸緊張反射和迷路反射。去大腦以后可見動物四肢伸直、頭頸向后挺直、眼球上翻,這就是去大腦強直現象。向一側扭轉頭部造成另一側頸肌緊張時,可以發現頸肌緊張側上下肢屈曲,而對側(頭面轉向側)上、下肢仍處于強直狀態。這種現象就是頸緊張反射。出現頸緊張反射的同時,還常見到兩眼與頭面扭轉的反方向轉動,稱為迷路反射。這3種反射現象表明,去大腦控制以后腦干網狀結構和紅核、前庭核等功能亢進。
將兩側內囊切斷使大腦皮層與間腦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聯系中斷,這種標本稱為去大腦皮層動物或間腦動物。這種動物基底神經節、間腦和中腦都保存著,正常的翻正反射、步行運動功能仍不受影響;但在兩側白質或內囊受損的病人由于失去大腦皮層的控制出現了去大腦皮層性強直的姿勢,表現為兩上肢屈曲而兩下肢強直。
除上面討論的3種動物標本和相應病例的臨床體征外,還有許多事實表明,各高一級腦組織對低一級腦結構運動功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抑制性的;但紅核、橋腦網狀結構、中腦網狀結構和前庭神經核對脊髓運動功能卻實現著興奮作用。這些結構脫離它們各自的高一級腦結構的控制,就會引出亢進的脊髓反射活動。
初級運動皮層內存在著與皮層表面垂直的運動功能柱,從表層灰質到深層白質,全部運動神經元都有共同的“運動效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