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講義:記憶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2
記憶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記憶痕跡理論的主要觀點,用什么實驗證明。
60-70年代間形成的記憶理論,將人腦內的記憶過程大體分為兩類,即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前者的腦機制為神經回路中生物電反響振蕩;后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是生物化學與突觸結構形態的變化。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記憶痕跡理論。
逆行性遺忘癥:病人對早年發生過的事情仍保持良好的記憶,而對電休克治療之前發生的事情卻完全遺忘,這種僅對最近事情的選擇性遺忘叫……
實驗:首先訓練動物完成主動躲避條件反應或被動躲避條件反應,然后對動物進行電抽搐處理,再檢查電抽搐之前,習得行為保持的程度。改變習得行為訓練和電抽搐處理之間的間隔,從數秒鐘至數十秒乃至幾小時,考察間隔時間不同與短時記憶喪失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隨著兩者間隔時間的延長,電抽搐對短時記憶的干擾作用明顯變弱,間隔1小時以上則電抽搐已不影響記憶。這種結果成為記憶痕跡理論最初的有力證據。它說明短時記憶很不穩定,易受電抽搐的干擾,經過1小時以后,記憶已經鞏固,不再受電抽搐的影響,此時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1小時的時間是短時記憶痕跡轉變為長時記憶痕跡的必需時間。
反響回路1小時以上的連續振蕩一起回路的化學變化,形成穩定的長時記憶痕跡,就不再受電休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