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務員考試熱點天天讀:城市病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務員輔導咨詢

匯集公務員培訓權威機構,權威解答公務員考試相關問題

zaixuanzixun

  【社會問題的背景】

  (1)如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所謂“城市病”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銳。

  (2)2010年7月,北京市政協經過調查形成了一份《關于促進首都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案》。這份建議案顯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已達1972萬人,而“十一五”規劃確定2008年常住人口總量要控制在1625萬人。

  這樣快速增長的人口給北京市帶來了種種壓力。北京市政協調研組測算的結果顯示,北京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盡管這幾年北京市公共交通發展很快,但新增交通供給能力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

  公共交通供給能力被抵消的一個后果就是汽車保有量的激增。2003年8月,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00萬輛,到2007年5月,這個數字改寫為300萬輛。而從300萬輛到400萬輛,僅用了兩年7個月。從400萬輛到450萬輛,僅用了幾個月。已經有預測,2015年時這個數字會達到700萬輛。

  (3)調研結果顯示,教育方面,在京接受義務教育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已由2000年的9萬人增長到2009年的41.8萬人,占學生總數的40%,其中66.9%在公辦中小學就讀,有些區縣教育支出的一半用于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此外,資源環境的壓力也更加突出。北京市政協調研顯示,目前北京市98%的能源靠外地調入。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資源僅為26億立方米,實際年均用水約36億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庫庫容、超采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常態化維持。如果人口持續膨脹,南水北調的水量將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所吞噬。

  人口快速膨脹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北京,上海市2009年的常住人口為1921.32萬人,廣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經超過1400萬。人口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已經在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高峰,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46.6%,這個數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預想的是,在未來,我國將會有更多的城市步北京、上海、廣州的后塵。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擁堵、水資源匱乏、環境污染、住房緊張等將不可避免地出現。

  “按照北京市的資源、環境承受力,能夠承擔的極限人口是1800萬,但現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1900萬,瞬間人口已經達到2100萬。在這樣的人口與環境承受力的扭曲關系下,不出現城市病是不可能的。”中國行政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在他看來,之所以出現大城市經濟增長快,但居住舒適度降低的現象,原因很復雜。這其中既有城市發展戰略、產業布局的問題,也有基礎設施不均衡與過分追求GDP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出現了明顯的大城市化特點,城市發展戰略上沒有作出結構的調整,總是攤大餅、不斷擴張。”汪玉凱說,由于我國的城市化沒有能夠自然地走向城鄉一體化,城鄉之間沒有能夠實現高度的融合,城鄉的資源沒有實現自由流動,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人們肯定不斷涌向大城市。

  在汪玉凱看來,中國的基礎設施還不均衡,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而中小城市欠賬太多,人們不得不涌向大城市。大量外來人口進入大城市,城市的原住民生活必然受到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保障沒有能夠及時跟進,不僅外來人口的生活舒適度不高,大城市原住民的生活舒適度也在降低。

  (4)在中國市政公用事業專家、《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看來,如今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城市病已經越來越嚴重,已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我們的城市究竟是為誰而建,為什么目的而建?”徐宗威說,城市病反映的是城市建設的主導思想出了偏差。由于不清楚城市為誰而建,城市的管理者在單純的利益驅動下,較少地關注普通人,于是房子越建越大、自行車道越來越少、各種公用設施越來越貴。

  在徐宗威看來,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極大促進了經濟增長,讓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長。但我們的城市發展是否就是為了經濟增長,為了 GDP?“城市有兩個基本功能,一個是經濟功能,另一個則是生活功能。”徐宗威說,如果過分看重經濟功能,那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GDP,怎么賺錢怎么做。在一味單純追求發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生活功能就會被忽視。公共綠地越來越少,房子越建越多。我國有很多城市就是這么做的,為了招商引資,不惜一切代價。

  徐宗威曾去西部一個縣考察,當地一家企業直接將污水排入河中,當地政府明知這樣不對也不管。原因就在于這家企業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縣里的GDP增長就靠這家企業。

  徐宗威覺得,經濟的發展是為了改善生活。但如果過分強調經濟發展,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樣要受到影響。“如今地球每天有10萬架飛機起飛,耗費的能源、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10年后這個數字會是多少?對能源的消耗、對大氣的影響會是怎樣?”

  【核心觀點】

  (1)城市病,看似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癥狀:當人口和資源集中到一個城市時,各種問題必然因為這種集中而出現。如果我們把城市看成是一個承載能力有限的系統,就必須承認這個系統存在超載的可能。而超載的結果就是,每一個生活于這個系統中的人都有一種被擠壓的感覺。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城市病癥”出現時需要思考的是,在城市設計與發展時,應該注意到城市的容量與大小,應該注意到城市是一個生活的地方,從宜居的角度去策劃城市,設計城市,建設城市。

  (2)由于資源的集中有利于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出現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也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在面對城市病時不能因噎廢食,把城市化一棒子打倒,而是應該找到“城市化”與“城市病”的界限,達到既實現城市化,又不致出現城市病的程度。而社會由很多“城市”和“鄉村”構成,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城市病的出現既與大環境有關,又與本身的發展有關。戴斌老師認為,這種復雜的原因決定了“城市病”的治愈是一個系統的過程,而且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同時,有一點也是可以確定的,即使治愈“城市病”的過程再復雜,其基本的藥方只有一個,就是“以人為本”,從人居的角度去打造城市,而不是其他的標準。

  (3)城市化要看城市發展的速度,還要看城市發展的質量。不能僅僅將人口居住在城市稱為城市化,還要以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來衡量城市化。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內容很多。首先應該是就業,維持一個人在城市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有一定的收入,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條件,電、水、氣、通訊、交通,等等。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里。如果城市的犯罪率高,而且人情冷漠,這就不符合城市發展的目的。第四是受教育的情況和文化氛圍,城市要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文化和體育設施。第五就是要有完備的社會保障和較好的醫療保健條件,為身體健康和養老提供一個好的保障。最后是要有好的生態環境,包括水、空氣、聲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等等。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全方位公考復習攻略

更多>>

公考交流

進入論壇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麻豆精选在线播放网站 | 日本高清午夜色 |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