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恩格斯 在講清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應該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理論品質和社會理想。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的后繼者所發展的,以反對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或者簡要地說,它是關于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渭,馬克思在世時就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和觀點受到嚴重歪曲,馬克思多次針對這種歪曲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①恩格斯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并于1886年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作了說明: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后的明確表述,都是屬于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于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觀察的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②根據恩格斯這段論述,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作以下幾點說明: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起了主導作用,但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有: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對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深刻洞見,他對馬克思《資本論》的通俗介紹,他在《反杜林論》中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全面系統的論述,他在《路得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對唯物史觀的系統發揮,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對包括人類原始史在內的整個人類歷史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論述,他在晚年對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的探索等。此外,恩格斯還對軍事與戰爭、文學與藝術有很多精辟的論述。長期以來,國內外都有一些學者把恩格斯的思想與馬克思的思想對立起來,認為恩格斯背離了馬克思理論的精神實質,這種看法根本不符合實際。在我們看來,不僅沒有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遠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假如沒有恩格斯,馬克思主義也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第二,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它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而且包括它的繼承人的理論,特別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理論。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以馬克心、恩格斯創立的理論為基礎,結合時代特點和本國的實際情況,從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從它的發源地開始,不斷流淌,永不終止。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繼承人的理淪排除在馬克思主義之外,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枯竭了。 第三,列入馬克思主義范疇的理論,必須是在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價值取向等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理論前后相繼、一脈相承,在本質上相一致的。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論使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稱謂,如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等等,名目極其繁多。我們并不否認,這些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其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一些可供馬克思主義借鑒的合理思想,有的甚至對馬克思主義有一些溢美之詞,但是,它們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價值取向與馬克思主義有根本區別,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因此,不能把這些主義列入馬克思主義的范疇。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而是組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科學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處于核心地位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原則,政治經濟學是通向實際生活(如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學社會主義則是運用哲學分析經濟事實引出的結論。這三者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構成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理論一旦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就會蛻變為空想社會主義;同樣,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離開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必然會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跌入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懷抱;如果無視科學社會主義所指明的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向和道路,無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現象、特別是對新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重新淪為煩瑣的、脫離實際生活的經院哲學。把馬克思主義中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同它的整體割裂開來,都會喪失自己原有的性質,并導致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曲解。 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 (如何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高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并且不僅僅是因為學說的創始人兼有學者和革命家的品質而偶然地結合起來,而是把二者內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結合在這個理論本身中。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它的徹底的批判精神。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的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不僅辯證法在本質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整個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舊事物、舊制度看成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反對一切維護腐朽的社會制度、為腐朽的社會制度辯護的理論。它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資本主義制度,既看到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一定時期內的進步性,又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個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無情地抨擊它的罪惡和弊端,說明它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指明它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不僅適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也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自我反思、自我審視。因為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貪污腐敗、制假販假、道德墮落等丑惡的社會現象,需要經過批判加以清除;社會主義制度還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和環節,需要通過改革不斷的自我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也適用于每個個人。馬克思、恩格斯就具有自覺的自我批判意識,他們總是不斷反思自己理論的不足,不斷克服自己理淪的歷史局限性,把自己的理論推向前進。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還表現在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一上。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它以科學的理論形式反映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絲毫不隱瞞和回避自己的階級本質,不以超階級的幌子標榜自己是全人類利益的代表,而是公然申明自己的階級性,申明自己是為工人階級服務的。它堅決批判一切剝削階級的理論觀點,自覺捍衛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徹底推翻一切剝削制度,消滅社會不平等的現象,爭取工人解放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己任。馬克思曾說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①不僅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工人階級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工人階級批判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精神武器。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首先在于它不帶任何偏見,清除一切狹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如實地認識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還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①再次,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科學性,不僅僅在于它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還在于它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嚴格的科學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這一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的界定,就鮮明地體現了它的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既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又是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學性統一于一身,是因為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具有一致性。工人階級是現代化機器大生產的產物,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人心所向體現著社會前進的方向。工人階級的本性決定了它必須科學地認識世界。只有科學地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學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過革命性表現出來;革命性必須以科學性為前提和基礎,并且靠科學性來保證。二者內在地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并且通過一系列原理表現出來。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實踐,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又反過來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離開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喪失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自己的學說的過程中,針對那些只在純粹思想的范圍內批判資本主義卻不進行推翻資本主義的實踐活動的唯心主義理論家們的錯誤觀點指出:思想從來也不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范圍:在任何情況下它都只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圍。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①又指出: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下面對此作些扼要說明。 如何說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第一,關于與時俱進的含義。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這就是說,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論斷、新的舉措、新的形式,都可以稱之為與時俱進,只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才是與時俱進。 首先,與時俱進要求人們高瞻遠矚,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的特點,認真研究和探索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充分反映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 其次,與時俱進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大力弘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我們的一切實際工作提供規律性的指導。 再次,與時俱進要求我們富于創造精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提出新理論,開拓各項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項事業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關于堅持與時俱進的意義。把與時俱進規定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能否始終做到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其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進取精神,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理論上不斷開拓新領域,擴展新視野,作出新的概括,才能引導、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再次,實踐基礎上的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第三,關于理論創新的長期性。理論創新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我們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符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既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 第四,關于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性。黨在思想理論上的提高,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思想保證,必須把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黨和國家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因為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不可能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現狀,更無法預見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當然也就無法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及其后繼者,都是與時俱進的典范,他們不斷與時俱進地推進自己的理論,包括修正自己理論中某些不合時宜的觀贏和內容。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①當他們發現原始的無階級社會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這個觀點表達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②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把這個觀點表述為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制的原始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③再如,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資本主義壽命估計過短,在1848年歐洲大革命和1 871年巴黎工人起義時期,他們認為經過一次突然襲擊就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恩格斯晚年在總結歐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經驗教訓時,公開承認一他們當時的看法錯了,是一種迷誤,是一個幻想,是不對的,是沒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④任何理論都有歷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也不例外,問題在于能不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這種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們敢于對黑暗的現實和各種錯誤理論進行無情的批判,而且還在于他們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斷克服自己理論的局限性,與時俱進地為自己的理論開辟新境界,使自己的理論達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四、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 理想是人們關于未來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反映。簡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奮斗目標。就理想的內容來劃分,有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社會理想等。生活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衣、食、住、行、愛情、婚姻、家庭等具體目標的向往和追求。職業理想就是人們對未來工作類別的選擇,以及對從事某項工作后達到何種績效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們對做人標準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社會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社會制度、社會風貌的期望和追求。以上四種理想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其中社會理想足最根本的。足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貫穿于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之中,決定和制約著它們的發展和實現程度,而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又從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社會理想、。與克思主義最高的社會理想,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 從奮斗目標的長短來劃分,有長期的遠大理想和近期的具體理想。就我國人民的社會理想而言,實現共產主義是長期的遠大的理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對于最高理想來說,就是近期的具體理想,即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和必要基礎。,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南的,它們的實現都離不開工人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就是說它們屬于同一個思想體系和同一種政治立場。但是,共同理想是在共產主義理想大目標指導下社會發展現階段中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不盡相同的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有特定的奮斗目標,這些特定的奮斗目標又都是為共產主義這個總目標服務的。為實現現階段的共同理想而奮斗,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具體表現。實際上,只有實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良好的思想條件。就是說,最高理想的實現,離不開共同理想的實現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條件。沒有各個階段上特定目標和具體任務的完成,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現階段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高理想而奮斗: 其次,實現共同理想,必須堅持以最高理想為根本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都是以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為指引的。離開共產 主義的最高理想這個根本目標,實現共同理想的行動就可能偏離方 向甚至誤入歧途。 理想是人類特有的,是人類自覺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不僅以過去和現在指導未來,而且人們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也指導現在、影響現在。未來是指那些迄今為止尚未出現、尚未發生和尚未存在的社會現象,從時間上看,它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順時間方向的運動過程,它力求使思想的運動超越當下的時空界限,走在社會實際的客觀過程前面,在觀念中構想未來的可能狀態。人們之所以要關注過去、向往未來、構想未來,是因為現在不僅孕育著未來,而且更主要的還在于,人們對未來的構想和追求,能對現在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人們總是根據對現在及其發展趨勢的認識預見未 來,又根據對未來的預見和追求設計現實、指導現實。 如何正確認識樹立科學的人生理想的意義 過去、現在、未來這時間的三個向度的關系,展示了樹立科學的人生理想的極端重要性。科學的人生理想對于人的現實活動具有重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燈塔。理想作為人生向往和奮斗的目標,它一經確立,就會指引著人生前進的方向。特別是在人生處在重要選擇的關鍵時刻,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燈塔一樣,給人們指明了前進的航向。其次,理想是人生前進的動力。理想作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它可以構成人們自覺行動的動機,成為實踐活動的動力。理想比現實更美好,人們為了把美好的未來變為現實,勢必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為此就要以堅韌的毅力、頑強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奮斗。理想在人們現實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是一種極其強大的推動力量。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們的生活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方面。物質生活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固然重要,健康充實的精神生活同樣不可缺少,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理想的支撐,就會空虛、萎靡乃至崩潰。一個人有理想這個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實,能在順境中不驕不躁,在逆境中樂觀豁達,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政治經濟學復習資料匯總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