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務員申論熱點評析(三)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4-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現象
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按國際通行的標準界定,人口老齡化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老齡化率達到7%并不斷增加,而同時14歲及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漸縮小的現象。了解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決好由于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概括分析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長遠的、深刻的。這種影響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總的來說,不利的一面將會是更深刻、更長遠。
其不利影響表現為:
(1)人口老齡化超前經濟發展。從我國70年代后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之后人口增長幅度開始下降,到目前,這20余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人口老齡化過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劇轉變,使得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
(2)社會負擔加重。老年人口社會負擔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費用,二是老人醫療衛生費用,三是老年經濟,四是社會福利設施。人口老齡化的迅速提高,使得政府和社會在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從而減少社會積累,給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
(3)“四二一”家庭養老負擔重。從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現已進入婚育年齡。一對夫婦在供養四位老人的同時,還要撫養一個孩子。而社會競爭的加劇讓相當數量的子女在自身條件的限制和壓力下,沒有時間或者能力照顧老人。這種“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出現說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負擔過重,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養老和
(4)社會保障城鄉差異較大。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快于經濟發展水平,使得社會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能力較為脆弱,尤其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致使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重在城鎮,而農村的覆蓋面則相對較窄,部分老年人口缺乏應有的養老、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在推進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措施的過程中,尤其是農村的力度亟待加強。
(5)老齡人口健康狀況需更多關注。高齡老年人口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身體健康的只占老年人口的極少數,基本能保證正常生活的也為數不多。在老年人口向高齡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必須加強對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關注,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使老年人口能夠更加長壽,能夠健康的安度晚年。
三、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關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還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人際關系等各個領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應給予高度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研究制定適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是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們既要控制人口增長,又要防止人口老齡化速度過快和老年人口比重過高。因此,要制定一個二者兼顧的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在人口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按照國家人口長遠戰略規劃,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要實現人口零增長,所以,控制人口總量發展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針對城鄉區域性老齡化程度不平衡、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戶等情況,應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適當調整人口生育率,通過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向穩定方向發展。
(2)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為老齡化提供根本的經濟保證。只有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才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根本保證。老年人生活條件的改善,歸根到底,有賴于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才能滿足老齡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只要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國民收入的增長大大超過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負擔,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就會減輕。
(3)加強法制建設,提高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加強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教育和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風氣。對那些虐待老年人、不贍養老年人的行為,必須在道德上、法律上給予譴責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在愉快、溫暖、祥和的環境中安度晚年。
(4)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從老年保障的方式上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要以家庭供養為主、社會供養為輔。與此同時,要加大社會供養的比重,逐漸過渡到以社會供養為主、家庭供養為輔。但無論是哪個階段,家庭始終是養老的主要載體。因此,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扎實地推進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經濟供養體系、老年醫療保障體系和老年社區照料服務網絡體系。同時,還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并根據城鄉老年人口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合城鄉老年人口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城鎮應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區服務為依托的社會化養老服務事業,而農村重點則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以及以保吃、保住、保穿、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
(5)加強老年產業化建設。老年產業是以年齡以及由年齡決定的消費特征為標志而劃分的產業,即為滿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費需求而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它包括傳統老年產業如服裝、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設施以及現代老年產業如娛樂、旅游、住宅、社區服務業、老年教育等多種行業。目前我國老年產業化水平還很低,敬老院數量有限,且功能、設施水準較低,因此,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扶持政策,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老年產業領域,一方面可以化解老齡化壓力;另一方面,作為一項新型產業,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6)發揮老年人余熱作用。老年人是社會的共同財富,也是智力庫,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相當一部分人身體健康,樂意且能夠為社會作貢獻,加之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推遲了人類的衰老過程,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勞動年限延長。因此,我們要積極挖掘這一資源,以智力開發為重點,采取各種形式,開拓老年人的就業市場,為老年人的再就業創造條件,給老年人發揮余熱創造一個適宜的平臺,使之既可以減輕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壓力,又可以使老年人進一步實現其自身價值。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